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老宅子的新活法

嘉 禾

  年代久远的古宅老屋难以计数,但是值得常去的并不多。

  这常常是一个误区,面对珍视的古宅,人们总是把它从日常生活剥离出来,让其成为纯粹的建筑,从而失去与人的交流,被贴上各种说明书和标签。

  我曾经去过杭州近郊的一座老宅,规模不大。最近几十年来,它先后做过乡政府办公楼和厂房,后来又成为十几户居民的大杂院式住宅,幸而基本格局未毁。城中村改造时,它正好被当时的文化站站长和区政协发现,从而保护起来。

  后来,一位古建保护专家的高徒,也是个成功的企业家,想做一个文化项目时,找到了这座“藏”在城郊的老宅子。古宅中很快举办了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演起了昆曲,还办了红色中国年味派对、日本当代版画艺术联展以及黑白木刻版画制作体验等。平时,花道、茶道、古琴类的雅集不断,逢年过节时的民俗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项目负责人觉得这件事更像是“水到渠成”:“你看那口老井,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没水了,现在,慢慢地,水也来了……”

  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挖出水来。复活的前提,是建筑里有真正活着的人,而不仅是作为某个时候的遗迹,供人们在不经意间路过时,发出一声感叹和惊喜。

  有人曾总结过,但凡有人居住的江南古镇,多半光怪陆离,人声鼎沸;但凡居民被迁出或者纯粹被翻建的古镇,多半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古镇如此,古宅亦然。

  据说,杭州这座老宅的目标是成为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小平台。回望这座古宅复活的过程,文化的眼光、鲜活的观念、情怀的运营、懂行的人才缺一不可。如果能把它的模式复制扩大,是不是意味着有更多的旧宅、老街、古镇都可获得新生?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老宅子的新活法 2019-07-26 10665167 2 2019年07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