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80后土著用上万张照片记录良渚6年变迁——

邹程嘉:定格家乡,我的相机不关机

  “我家的房子和田地,以前就在那儿!”

  日前,走在通往良渚遗址公园旁的公路上,看着一辆辆满载游人的大巴驶过,邹程嘉伸出手,指向围栏内的一片绿地兴奋地对记者说。

  2013年,因良渚遗址保护需要,良渚本地的80后邹程嘉和600多户乡亲们一起,搬离了自小生长的村落。从那时起,爱好摄影的他,开始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变迁。6年多时间,他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有河流草木,有风土人情,也有申遗进程中的点点滴滴变化。

  “从普通的村落,到世界级遗址,我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邹程嘉说,“今后,这里还将变得更好!”

80后土著用上万张照片记录良渚6年变迁——

邹程嘉:定格家乡,我的相机不关机

本报记者 赵 路

  村庄搬了,宝藏亮了

  今年33岁的邹程嘉是土生土长的良渚周村人,小时候,就常听说村里能挖出不少石刻、玉器等古玩,“后来才知道,我家就在一座中华历史文明的宝藏上。”

  2013年4月,浙江省政府致函国家文物局,要求将良渚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同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良渚古城遗址,瓶窑镇的大观山村、长命村共600余农户陆续开始拆迁。其中,就包括了邹程嘉所住的周村自然村。

  “以后,村里房子、农田都没有了,很多人会搬到城里去,换一种生活方式。”邹程嘉说。有不舍,更有期待。从小就爱好摄影的他决定拿起相机,将老家定格,记录它的原貌,以及良渚遗址开发和保护的过程。

  6年来,只要一有空,邹程嘉就出门采风。村民们世代居住的祖屋、每天辛勤耕种的田地、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池塘……这些即将变样的村落,被邹程嘉用镜头一一记录。

  2014年5月,大观山村稚山自然村搬迁前,70岁的村民谢再田在地里劳作,一个回头,邹程嘉立刻将其拍下。谢再田身后,正是如今良渚古城遗址中的“坡地聚落”。2016年12月,出于保护需要,横穿良渚古城遗址的104国道正式封闭。封道前一刻,邹程嘉赶去拍了一组黑白照,留下了路边的美丽风景。

  邹程嘉的照片并不刻意追求唯美的效果,重在真实地记录下良渚遗址建设,以及周围村民的变化。他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拍摄于4年前的6月:种了30年桃树的曹云全、陈金子夫妇坐在村口。那天,他们卖光了最后一筐水蜜桃,两口子一脸笑意,望向了远方。从此,当地村民承包的“桃园”开始向“公园”升华。

  虽然申遗改变了村落,也改变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可是,大家几乎没有怨言,邹程嘉说:“考古队员们说,村子搬走了,地下那些宝藏才能重见天日。这不仅是家乡的大事,也是国家的大事,咱们应该支持!”

  众人参与,再累也值

  这几年,邹程嘉更新了好几次设备。2015年结婚时,他甚至把父母赠送的金器“换”成了最新款的数码相机,只为更好地捕捉更多瞬间。

  “留下的,是记忆,更是乡愁。”拍摄这上万张照片,占用了邹程嘉大量业余时间,但他乐此不疲。

  无论走到哪,邹程嘉都会随身携带相机。拍回来的照片,他会第一时间备份到笔记本电脑中,进行处理,再分类整理好。

  他常打开一个名叫“遗址发掘”的文件夹,细细回味。2015年末,考古学家发现了位于良渚古城外围的水利工程;2016年,这批埋藏于地下的水利工程开始被发掘与恢复。它们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也证实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结构,对申遗意义重大。

  “这是考古学家和当地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邹程嘉说,由于发掘与恢复的工程量很大,当时,邻近不少村民都应征进入现场,清运土方、送水、送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投入到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与发掘当中,出一份力。

  不管是年轻小伙还是白发老人,用扁担挑起两堆土方就走,饿了,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累了,把木质梯子放平,作为“临时座椅”休息一会……

  乡亲们干得热火朝天,邹程嘉也一刻不闲,不断举起相机,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一切。一天拍下来,他的手臂常常酸胀到抬不起来。邹程嘉从没喊过累,晚上用冰敷一下,贴块膏药,第二天便又拿起相机出门了。

  在大家的努力下,被沙土掩盖千年的木桩,一条条水渠、一级级台阶重见天日。随着良渚古城遗址发掘越来越深入,考古成果越来越多。邹程嘉和所有身在现场的村民一样,兴奋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学的是设计,从事艺术相关工作。我深知文化传承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邹程嘉说,“作为本地人,能够见证和参与良渚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再苦再累也值得。我想,乡亲们也是这么想的。”

  根在这里,乡情不变

  道路修整一新,绿地与花海一望无际,古文明时期的房屋和人类活动“原景重现”……随着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邹程嘉的镜头里良渚遗址公园变得越来越漂亮。

  每张好照片,邹程嘉都会展示给女儿看,自豪地说:“看,咱们的老家美不美?”

  现在,他常常带4岁的女儿去良渚博物院参观,指着一幅幅复原图告诉她:“这里,曾是爸爸的小学;这条路,爸爸以前每天经过……”

  邹程嘉说:“也许她现在还什么都不懂,但长大了会深感自豪;这里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是见证了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文明的圣地。”

  随着良渚成功申遗,邹程嘉曾经的邻居们纷纷赶回来,就为看一看家乡的新模样。“很多人都说想不到,良渚那么漂亮,那么热闹!”如今,邹程嘉最大的期待,是崭新开放的良渚遗址公园给自己家乡带来的发展契机。

  邹程嘉回忆,他出生的时候,良渚、瓶窑还是偏远的农村,有时村民会想象,如果住在西湖边是什么样子。而现在,良渚和西湖都是世界遗产,今后家乡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邹程嘉说,定格家乡,他的相机永不关机。“我们的‘根’在这里。以后,我还将作为见证者,用镜头记录它,把这里灿烂的文化传播得更远。”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邹程嘉:定格家乡,我的相机不关机 2019-07-24 浙江日报2019-07-2400007;10609538 2 2019年07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