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创建支点,让社会转起来

  随着“长三角”城市群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一地区,某县乃至某个镇街,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倒挂”现象已不是个例。这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人居住在同一个社区,必然会带来观念上、行为上的矛盾。如何治理好越来越“杂”的社区?如何让外来人员真正融入、找到“家”的感觉?慈溪市的“和谐促进会”搭建了一个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通过“以外管外、互促互融、共治共享”的方式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和谐共治的路子。

  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必须建立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础上的。社会组织是居民参与治理的载体,其中,能够激发社会力量、动员引导居民有效有序参与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更是关键力量,也是稀缺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经过10余年发展,慈溪的“和谐促进会”已经成长为枢纽型的社会组织。首先,建章立制,完善组织体系。如专门制定驻会副会长工作制度,目前共有专职副会长10余人,兼职副会长300余人,并建立了一系列选拔、培训等制度。其次,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求,创设新的社会组织,拓展服务领域、细化服务项目、延伸服务功能。如2017年创设的“新市民议事委员会”,1300余名成员都是政治素质好、在村民中享有较高威信,且其所属省份人数在当地流动人口中占较大比例的新村民,现已成为基层政府与新村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起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作用。第三,发掘“能人”,引导和支持他们成立各类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居民。如附海镇“向玲志愿者工作服务站”,是慈溪首个新市民志愿服务站,成立仅一年多,成员已增加到235名,掀起了一股新市民志愿服务热潮……

  概言之,“和谐促进会”集民间性、共建性、互助性、服务性于一体,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促进新老市民融合共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题,值得借鉴。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创建支点,让社会转起来 2019-07-17 10383815 2 2019年07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