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区六角塘村垃圾源头分类正确率为何能达到98%
可烂不可烂 分得真清爽
金华市金东区六角塘村因为垃圾分类做得好,称得上是金东区的“明星村”,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参观学习团。垃圾分类,为何在一个小村庄蔚然成风?7月8日一早,记者来到六角塘村一探究竟。
第一站来到村口一座白色建筑。尽管当天雨势不小,但六角塘村人气不减。“欢迎你们,这里是金华农村垃圾分类艺术馆。”村民邵晓英是艺术馆的讲解员,她正在接待来自兰溪马涧镇的参观学习团。
进入馆内,一面由废弃瓶盖组成的壁画映入眼帘。“馆内所呈现的艺术品都是由废弃物组合而成的。”邵晓英一一介绍,这是纽扣、铁丝做成的花束,这是饮料罐做成的飞机模型,旧台历做成的时钟。记者边走边看,六角塘村垃圾分类的成绩在墙上一目了然:吸引各地参观学习1500多次;外运的垃圾,从以前每月用5吨的清运车运4车下降到目前的1车,垃圾减量70%;垃圾源头分类正确率达98%。
离开艺术馆,驱车入村,只见房前屋后非常整洁,看不到一只塑料袋和一个烟头。即便随意走进的一条小胡同,也是如此干净。
记者来到村民吴祖仁家,家门口放有两只垃圾桶。他告诉记者,绿色垃圾桶装可烂垃圾,蓝色垃圾桶装不可烂垃圾。记者又沿路翻看了十多只垃圾桶,可烂垃圾桶里装着菜叶、果皮等,不可烂垃圾桶里装着食品包装袋等,分得清清楚楚,垃圾桶外侧干干净净。
好环境并非一蹴而就。“过去的六角塘村,垃圾场就在村头,不管什么垃圾都往那里丢。”六角塘村党支部书记吴绍寅告诉记者,村庄环境的变化发生在2014年。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2014年,金东区全面推广农村垃圾分类,首创“两次四分法”。简单说,就是让农户在家按“会烂”“不会烂”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再由村里聘请的保洁员上门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再分可卖、不可卖,前者交给供销社,后者填埋或焚烧。
有了人性化的管理,才有了细致的分拣。“源头分类如果不精准,后端处理就会更加困难。”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徐旭升说,为了提高农村垃圾分类的准确性,金东区把复杂问题简单办,可烂不可烂、可卖不可卖,用最平实的语言贴近农民生活。
“听听是不难,推行起来也不容易。”村两委决定,先从改变大环境入手。村干部带头清扫垃圾,一下扫出了2000车。紧接着,村里投入资金对村口进行景观改造提升、建设停车场,还在家家户户门前垒起花坛,六角塘村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看看自己家乱糟糟的院子和外面没法比,嘴上不说,心里起了变化。”吴祖仁告诉记者。
一时美不是美,怎样保证时时美?村庄是个熟人社会,利用垃圾分类评优争先,谁也不愿落在后头。为了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六角塘村想出了不少金点子:构建网格化管理体系,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村监会主任领着党员带头干,每位党员再联系负责六七户人家;设立荣辱榜,每月各评3家先进和落后,上墙公示;记者还在村里看到了笑脸墙,在每家每户门前看到了“垃圾分类能手”木牌,都是对分类做得较好的家庭给予的荣誉和鼓励,同时和村里的福利挂钩。
妙招迭出,效果甚好。周建秋是村里的保洁员,村民垃圾分类做得好不好,她最有发言权。“全村200多对垃圾桶,以前收一趟要从早忙到晚,现在中午前就干完了。”
现在的六角塘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有鹅卵石垒砌的花坛,你家种茶花,我家种绣球,村民们爱美比美成风气;走到村庄转角处,你还会与一个个废弃物做成的景观小品不期而遇,比如木柴堆的小屋、啤酒瓶搭的小推车等。
当记者问道:垃圾分类给村庄带来啥好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村庄环境好了,我们住得更舒服了。”“村庄的名气越来越大,参观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走出去都觉得很有面子。”
如今,在垃圾分类艺术馆旁边,300亩土地整理就绪。这里将要建起一片花海,并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农家乐、民宿等设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走好致富路。
金东区委书记李雄伟: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2014年以来,金东区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970万元,建设阳光堆肥房316座,配备了垃圾分类设施,探索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经验,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县域全覆盖。推行农村垃圾分类是一场革命性工作,必须坚持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原则,更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最终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绘就新时代金东乡村振兴新画卷。
金东区垃圾分类工作亮点:
2018年,全区通过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实现会烂的垃圾减量约3.67万吨、好卖的垃圾减量约0.38万吨,通过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减量约66.2%。截至2019年6月底,金东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优秀村创建率达63.9%,资源化利用率达85.9%,回收利用率为36.3%,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截至目前,累计有全国各地3000多批40000多人次来金东区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