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良渚古城遗址 申遗成功特别报道

从83年前的田野考古到如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大义良渚:申遗路上留下多少足音

  前人开创,今人续章。83年前,田间一片黑陶,拉开良渚考古的序幕;83年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之名亮相世界级舞台。

  文物事业是全民的事业。申遗路上,有许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故事,值得我们娓娓道来。

  擦亮文化名片

  守护遗址久久为功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和关心良渚遗址保护工作,曾两次实地视察,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省委省政府把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为文化强省和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持之以恒力保良渚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有效推进。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申遗被列入《浙江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数次被列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浙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浙江干部克难攻坚的担当。

  “遗产是否完整真实,是申遗的重要标准之一。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都不乏因保护不当而无法申遗的憾事。”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心有感触,“协调遗址保护与经济开发,是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难题。”

  良渚自有答案。

  仲夏傍晚,蜜蜂弄坝体遗址附近,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瓶窑段正在施工。这条杭州交通大动脉,在设计、施工中,两次为保护良渚古城遗址而主动“让道”。

  在2007年启动工程线位论证时,线位方案已刻意避开良渚古城遗址。“当时这样的绕行已足够,最后规划也顺利通过多方评审。”西复线杭绍段指挥部副指挥郑求才没想到,在后续的考古发掘过程中,2015年,有关部门发现线位依然涉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蜜蜂垄、石坞、秋坞等多条坝体。国内外专家和文物部门均认为,这里不能进行大型工程建设。

  “省政府立即召开专题会议,同意西复线瓶窑段涉及良渚古城水坝遗址保护控制区段向西进行移位调整,并要求确保一次到位。按照新的线位方案,西复线瓶窑段从向东偏移转而向西调整,路程增加了6公里,总计增加3亿元费用。”摊开地图,郑求才指着西复线瓶窑段向西凸出的一道弧线,“这就是几十年来人们用心保护良渚遗址的最好证明。”

  “保遗址还是保工程,体现出政府的大局观和价值观。”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张俊杰介绍,高速公路两次改道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此外,永久封闭穿越古城核心区的老104国道(祥彭线)部分路段、石矿关停、水体治理等“全域美丽”工作相继落实。2013年以来,累计搬迁遗产区范围内企业100多家,极大减少了对遗址本体的干扰。

  措施之所以有效落实,是因为日渐完善的机制保障。

  在管理机构方面,2001年,省政府批准设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由杭州市领导、余杭区管理,并成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这种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特区”模式,是体制机制上的重大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此外,2013年以来,余杭区实行“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为遗产保护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除国家层面相关机制和政策外,良渚遗址设有专门的地方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并先后发布《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2013—2025)》等数套规划。

  良渚遗址多年的保护管理成效,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高度肯定。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良渚遗址列入“十一五”大遗址保护重点项目;200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1994年、2006年和2012年,国家文物局先后3次将良渚遗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8年1月,我国正式向世界遗产中心提交良渚古城遗址的申遗文本。20余件资料,共计200余万字、5330页,浓缩着浙江、杭州和余杭80余年对良渚遗址保护的心路历程。

  挖掘文化价值

  “良渚声音”悠悠远播

  世界遗产大会现场“咚”的一声槌落,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几天前,记者曾询问他是否感到紧张。王宁远淡然一笑:“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就在那里。”

  回答云淡风轻,底气由专家学者夯筑。没有他们的协力研究和呼吁,良渚遗址的保护与申遗工作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欲明了中国史前文化的渊源及其传播发展的情形,在固定不变的小范围中兜圈子,是不会有新意的……”良渚考古先贤施昕更的这番话,被载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联合编著的《良渚考古八十年》一书。

  这三家机构所在地,正是当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它们先后组织、举办良渚发现五十年、六十年和七十年的纪念活动,以讨论会、专题展览、出版文集的方式总结和分享考古工作。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写道:“良渚文明的成果,如今依然惠泽着我们……恰如严文明先生在《良渚颂》中赞曰:‘太湖五千年文明……今日领跑长三角,良渚惠泽不能忘’。”

  细数一下,自1936年以来,有数十本(套)良渚文化研究著作相继出版:《反山》《瑶山》《良渚遗址群》《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良渚王国》《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良渚,已然成为国内业界的“公约数”。

  国内学者的努力,让“良渚声音”传向世界。

  “以往国际主流学术界大多认为中国的文明始于商代。近年来,他们已普遍认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省考古所宋姝说。2018年,她参与翻译了科林·伦福儒的学术论文《中国复杂社会的出现:以良渚为例》。

  伦福儒是权威考古学家。2013年,他第一次参观良渚遗址后,即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2017年参加上海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时,他再次公开阐述:“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几乎是同时的。”

  “小众”知识、大众普及,始终是文物价值传播的重点和难点。

  2018年9月6日,“第四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良渚古城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良渚举行。来自43个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近300名专家学者探讨良渚遗址的价值,分享遗址保护的“中国经验”。此前曾“闭关”10个月更新展陈的良渚博物院,大会期间吸引了众多目光。“公众应该知道如何去保护文化遗产,良渚博物院很好地促成了这一点。”该届大会主席、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露茜·莫里赛特盛赞。

  通俗的展陈文案,阐述着600多件(组)出土文物的前世今生;19个多媒体系统,提升参观体验;讲解员讲解文本全面革新,分为普通版、专家版和青少年版;除了传统观展,观众还可前往博物院商店购买文创产品……

  “良博院既要做到专家叫好,更要力求百姓叫座。我们只想将最新考古成果简明、直观地传递给观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李新芳感叹,没有专家学者夜以继日的协力,展陈将难以完成“信、达、雅”的知识传递。

  唤起文化自觉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古往今来在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是一切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保护文化遗产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

  初夏,余杭良渚街道港南村里绿树成荫,清水环绕。“这几年,经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大大提升。以后村里可以与周边历史文化遗迹相结合,设计文化一日游……”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委会主任康宏果向村民讲述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带来的“红利”。

  多年来,遗址内外农户外迁,水稻、油菜等传统农业恢复,轻型农业、观光农业、大地景观等新型产业注入,呈现出一派野趣充盈的自然生态景象。当地居民生活环境和品质因此大大提升。

  群众护地,也同时护宝。“良渚遗址极大,早年刚被政府部门‘管起来’时,保护机制还没能跟上,盗墓分子的觊觎让人提心吊胆。多亏当地村民及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忆起和群众并肩作战的过往,曾任杭州良渚遗址管理所所长的费国平流露钦佩之情。

  康宏果得过“良渚遗址保护特别贡献奖”;其父康烈华还是1985年成立的群众组织“良渚文化研究会”早期会员。康家父子守护良渚文物的故事远近闻名:2006年,康家经审批在自家院里建房时,竟然挖出4个玉璧,父子俩马上向相关部门汇报,经过抢救性发掘,良渚文化中晚期19座权贵墓葬和200多件珍贵文物露出真容。

  “守住良渚遗址,就守住了国家历史。这是‘文保员’的责任!”承担工期延误的经济损失,康烈华从来不觉后悔,“我一辈子和良渚文化打交道,只要我的生命存在一天,就要为保护良渚文化努力一天!”

  “文保员”是这群朴实农民引以为傲的头衔。除了康家父子,还有张金千顶着压力,及时汇报瑶山遗址盗掘情况;姚来根不管农活多忙,每天总要抽出时间去分管的砂矿走一走……

  随着良渚遗址保护机制日益完备,当地人民逐渐从“保文物”转向“说文物”,把广泛传播良渚价值作为自己的新使命。

  钱琴英生在良渚、长在良渚,家门口就是遗址区,曾被评为“浙江省杰出青年志愿者”。1994年,良渚博物院前身良渚博物馆开馆,18岁的她就是义务讲解员。从义务讲解员到正式讲解员已经过去20多个年头,钱琴英各处拜师学习、览遍专业书籍,俨然已经是半个专家。“我对良渚有着深厚感情,我愿当一名传播者,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良渚文明之光!”

  2010年,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社成立,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加入队伍。他们负责维护参观秩序、提供耐心导览。“从1973年到良渚从教开始,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想把家乡的故事说给大家听。”70岁的陈中柱是服务社的第一任社长。即便年迈,他仍愿意多进社区,为居民进行良渚文化宣传讲座。截至2019年5月底,服务社累计注册志愿者506人,在岗服务156人。今年以来,志愿者们共为5700名游客提供295场讲解,人均服务时数超过49小时。

  伴随群众文化自觉不断增强,良渚遗址保护真正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事。良渚,这份独一无二的瑰宝中蕴藏的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得以不断传承。


浙江日报 良渚古城遗址 申遗成功特别报道 00005 大义良渚:申遗路上留下多少足音 2019-07-07 浙江日报2019-07-0700010;浙江日报2019-07-0700012;浙江日报2019-07-0700015;浙江日报2019-07-0700023;10522711;浙江日报2019-07-0700013;浙江日报2019-07-0700016 2 2019年07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