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人物

从军营立功归来的浙大2015级学生,活跃在征兵现场——

高天驰:青年学子家国情

  当青春遇上“橄榄绿”,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又是一年大学生征兵季。走进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随处可见火热的征兵宣传口号及标语。1.8米瘦高个、身板挺直的高天驰,神采奕奕地向记者走来。黑色T恤上“中国武警”的字样,透露出了他的别样身份——中国武警退役士兵。

  3年前,浙江大学2015级学生、19岁的高天驰,在号角声中前往武警青海总队某部服役;两年后,在多次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优秀士兵”称号的他,带着荣光与成熟重返浙大校园。

  眼下,作为浙大退役士兵协会主要成员的他,一直活跃在大学生征兵现场,讲解政策,分享经历,鼓励更多同学步入绿色军营。

  父与子

  我们都是“一个兵”

  一件作训服,一件春秋常服,这两件旧军装,曾伴随高天驰日夜训练、登台领奖,如今它们被高天驰洗刷得一尘不染,平整地挂放在大学宿舍的衣柜里。

  “体格健硕了,气质也更为沉稳。”2018年9月1日高天驰返回校园时,浙大退役士兵协会学长纵榜正如是评价他。

  军人意味着什么?高天驰说,在他印象中,这个身份最初的定义来自父亲。

  高天驰来自山东泰安,父亲高荣耀是个老兵,曾服役于武警天津总队五支队、政治部文工团。尽管仅短短入伍4年,但军旅生涯的点滴日常、喜怒哀乐,以及绵延一生的战友情谊,滋养着高荣耀的一生。直到今天,他都以曾是一个兵而骄傲。

  “小时候,我每天是在爸爸的号声里起床的。”高天驰回忆说,父亲曾是文工团小号演奏手,退伍后也常练习,“爸爸还珍藏着几十张老照片,时常翻出来介绍给我听,哪些是迎接来访外宾的演出,哪些是参加本市大型晚会的演出……”

  父亲的讲述中,自然少不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曾手握防暴棍,连续3个月参加夜间巡逻,守卫天津百姓的安宁;曾和战友们在街巷中与小偷近身肉搏,多时一晚上就能抓十多个。

  当过兵的父亲重情重义,这深深感染着高天驰。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正读小学五年级的高天驰还不懂事,和同学在房间里打游戏。当他去客厅倒水时,电视正好播到群众受灾的画面,他发现父亲在偷偷抹眼泪。事后,父亲对他说:“真希望自己还是个兵,能去灾区救人!”

  除了父亲,在他的家族中,不少男性都穿过军装。外公是抗美援越的老兵,表哥曾在武警某机动师服役,叔叔也曾服役于某陆军部队。从军的种子,已悄悄地播种进他的内心。

  2015年,高天驰考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大一下半年,正在寻找人生航向的他,碰巧看到大学生征兵的宣传,心里那个一直模糊的声音,变得清晰而急迫:“去军营吧!”

  苦与甜

  这就是军旅生活

  2016年9月12日,是新兵起运的日子。绿皮车开动,驰过大半个中国,窗外的平原绿植,逐渐变为沙山、高原。离青海越近,高天驰的心跳也越来越快——与其说这是对高海拔地区的生理反应,不如说是对未来有些不安的心理反应。

  下火车,大巴载着一车兵又开了两小时的夜路,将近半夜12时,一行人才风尘仆仆地抵达西宁市的新兵训练营。次日清晨,高天驰才看清这里:碧空如洗的天空,稀疏植被点缀的土山。他和新兵置身的训练基地,空旷开阔,场地上那句口号让人精神一振——思想政治非常过硬,专业素质非常过硬,战斗作风非常过硬。

  军旅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新兵训练时,计划排得满满当当:早晨6时5公里长跑,上午擒敌训练,下午战术训练,晚上还有夜训。但与繁忙的训练计划相比,并不友好的高原气候更为难熬:不到一星期,大家的胳膊已被晒得褪了皮;空气干燥,许多人鼻腔干到出血;氧气稀薄,跑个五楼都喘不过气。

  当兵有苦。“撤步卧倒”训练,要求士兵听到命令后,直接前卧倒地。由于训练场地是水泥地、沙地,战士们接触地面的手臂常被沙砾磨破。由于训练,旧伤未愈、又添新伤,战士们对这个项目望而生畏。但高天驰早有心理准备:“来当兵哪能不经摔打?当兵就是来吃苦的。”每次,他都是听到命令后最先倒地的那个,也是动作最标准的那个。

  当兵亦有情。2016年12月,刚下连分到通信班不久,高天驰突然生了场病,一到晚上熄灯后症状严重,有时要咳嗽到凌晨一两时。怕吵着同个寝室的战友,他就把自己埋在被窝里,狠狠掐着胳膊,强忍住咳嗽,痛苦得发出“嗯嗯”的呻吟声。没想到后来,平时看着严肃的班长王健,已从医务室拿来止咳糖浆、感冒冲剂,悄悄地放在他的床头。

  家与国

  青年当有的情怀

  当代青年该走一条怎样的路?应征入伍之前,高天驰就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次,在西宁新训团政治教育会上,台上的教官问大家:“为什么要来当兵?”台下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说考学,有的说提干,有的说入党,有的说想留在部队。突然有个年轻战士站起来,中气十足地说:“保家卫国!”顿时,全体安静了。3秒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高天驰拼命鼓掌,心里滋生出满满的自豪感。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当兵后,“家”与“国”是最能触动他的两个字眼。

  哪个青年战士不是父母的心头肉?2017年2月13日,是高天驰在军营过的第一个生日,也是他20岁生日,他没有告诉任何人。那天凌晨6时,站完岗后,高天驰悄悄拿出提前备好的干拌面、卤蛋、火腿肠和小鸡腿,用热水泡开,躲在楼道里吃了一碗生日面。“这是我20年来第一次这么想妈妈。”他不好意思地回忆说。

  你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2018青岛上合峰会期间,高天驰曾辅助山东武警总队执行通信安保任务。电话拨通的刹那,来自家乡的声音传来时,他的眼眶一红:“正如别人在守卫我的家,我也在守护着别人的家。献身国防,守护更多人的家与国,加入军营,无疑能让青年人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我们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通信兵,意味着舍弃表面风光,甘居幕后保驾护航。2017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赛时,整个武警部队都出动保障现场。在后方的高天驰接到紧急任务:前方加急需要上百台通信设备。一台通信设备需保证许多个频道的畅通,每个频道都需人工调试参数,这个活高天驰主动请缨接下了。他通宵工作一个晚上,次日清晨趴在桌上眯了一会儿,洗把脸又接着干,终于零差错地把设备安全送达现场。

  2018年9月1日,离开部队的那一天,西宁的天空特别蓝。退伍老兵告别仪式上,队伍挪动得特别慢。走到班长跟前时,高天驰没忍住,心头一酸,抱住班长“哇”地一声哭了。离开军营后,他也总是告诉自己:“我永远是一名武警战士。当祖国召唤时,我会挺起胸膛,站在排头。”

  返校后,高天驰将军帽、荣誉奖章,整齐地摆放在宿舍书桌的右上角。“一旦松懈了,就看它们几眼,以警醒自己:记得现在要干什么,将来又该干些什么。”他说,这段军旅生涯,让他在面对未来时,变得更加笃定。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9 高天驰:青年学子家国情 2019-07-02 浙江日报2019-07-0200006;10446611 2 2019年07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