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人物

4年来帮助全国千余个家庭团圆——

隋永辉:“寻人总司令”

  离家的路有千万条,回家的路只有一条。

  37年前,象山人赖先生通过“中间人”把出生半个月的女儿送养到一户家庭,仅留下一张写有出生日期的红纸条,双方约定“此生不再相见”,但现在他后悔了。

  从河南、安徽再到新疆乌鲁木齐,富阳人洪文明记不清到过多少地方,所有有关孩子的线索,只是车票上的方向。

  在北京打工的“癌症妈妈”周芳妮为了让年幼的儿子学会独立,对他严苛管教,没想到却把孩子“逼丢”了,5年来,她无数次在梦里说:“对不起。”

  送养的、意外走失的、离家出走的……生离带给一个家庭的痛苦,有时远远超过死别。人间有离散伤悲,人间也有温暖。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后,那些苦苦等待“宝贝回家”的人,找到了隋永辉——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转塘派出所民警。在警界,隋永辉被称为全国“寻人总司令”。4年来,他帮助过1000余个家庭重归团圆。寻亲者希望,这是他们的最后一站。

接手“副业”

只为血浓于水的亲情

  6月一个沉闷的午后,一场暴雨侵袭杭城。来不及擦干额头的雨水和汗水,杭州市民来海丰走进转塘派出所,推开了隋永辉办公室的门。他的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寻人启事”:寻找母亲史苏琴,2002年8月11日失踪,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我们家住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山一社区。“那天,有人看到她坐着822路公交车到省中医院下车,后来就不知道去了哪里,如果还活着,今年有69岁了。不,她肯定还活着……”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语速飞快,尽可能地吐露出更多细节。17年来,来海丰没有一天停下寻母的脚步,过度劳累使得他的肾病恶化为尿毒症,“隋警官,帮帮我们!”

  隋永辉将他带来的一张黑白照片扫描进电脑,拖入全国人口信息库和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电脑后台飞快地进行人像比对,几秒钟过后,页面上跳出了几十位疑似对象,“是这个吗?那这个呢?”来海丰眯着眼,一个个看过去,又一次次摇头,长长叹了口气,“都不是。”时间过去太久,照片像素又不高,结果并不理想,“没有消息有时就是好消息,别急,我再想办法。”

  像这样找上门来的寻亲者,隋永辉记不清接待过多少位,他办公室的抽屉里塞满厚厚一叠“寻人启事”,有父母找孩子,有孩子找父母的,也有寻战友和恩人的,其中一封3000余字的寻找烈人的求助信写到了公安部,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还是转交到了隋永辉手上。

  寻亲,并不是隋永辉的职责,今年48岁的他只是转塘派出所的一名刑侦民警。在浙江警界,他的名气源于曾连续侦破获系列飞车抢夺案,因执行任务时常穿红色上衣,人称“红衣刑警”。

  2011年,一个专为全国各地民警提供交流的平台——启东警务协作平台成立,经常“泡”在论坛里的隋永辉被推选为管理员。不久后,有人找到他,希望开展寻人合作。起初,隋永辉拒绝了,因为“破案都忙不过来”。

  直到2015年,央视公益栏目《等着我》邀请隋永辉参加。他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每个故事、每个细节。一位叫刘海的年轻人,因家庭困难出生后被遗弃,母亲只在他身上留下了一个牙印。他不知道自己今年到底多大,也不知道地图上哪个位置才是家,他的裤兜里揣着100余张寻亲火车票,却怎么都连接不到家的那头。“你能想象吗?一个看起来30多岁的男人在台上哭得像个孩子。”隋永辉回忆道。

  还有一位女孩发布寻亲电视求助,第二天接到了108个电话,每个人都说她是自己的孩子,“找久了,人会产生错觉”。

  自以为“泪点”很高的隋永辉跟着红了眼睛。隋永辉这才知道,失散的家庭有那么多。家,对他们而言,可望而不可即。而离别也不是被骗被拐那么简单,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但不管当初有多少无奈和苦衷,现在寻找的缘起只有一个——血浓于水的亲情。

  隋永辉觉得,警察除了破案,能做的还有很多。

大海再大 有心也能捞起那根“针”

  社会学有个知名的理论,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最多通过6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想认识的人。对于寻亲者而言,这样的理论根本行不通,因为他们的起点和终点,都不得而知。

  中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4亿人口,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如果他走出了国境,那希望更加渺茫。即便随着人脸识别、人口信息库等科学技术的进步,寻亲依然困难重重,隋永辉有什么独门绝技,能够帮1000多个家庭团圆?

  今年3月3日,一对富阳的老夫妻找到隋永辉,他们想寻找20年前突然失踪的女儿洪晓燕(患有轻度智力障碍),此前他们已经把当地和周边的省份都“翻”了个遍,可能的地方都被贴上了寻人启事,“人像被掏空了一样,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回女儿。”然而,他们的努力一无所获。

  无奈,夫妻俩辞去工作,在当地开了家面馆,把女儿的照片和寻人启事贴满了饭店墙壁,一边谋生,一边寄希望于南来北往的顾客提供有用的线索。晓燕的奶奶始终相信,孙女总有一天会回来的,老人一再嘱咐家人:“就算我走了,也不要把老宅卖掉,留给孙女住。”

  隋永辉接下了这个请求,他把那张较为清晰的照片导入电脑,初选找到了156位疑似对象,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相似度93.35%的江苏睢宁人、89.36%的山东潍坊人、80.90%的安徽阜阳人。他将这3人的信息通过启东警务协作平台流转到各自户籍地,请当地民警帮忙核实3人是否土生土长、是否智力正常。

  两天后,各地均反馈了核实结果,山东潍坊和江苏睢宁的两位疑似对象都是本地人、智力正常,但安徽阜阳反馈的信息显示,这名女子非本地人,且智力有障碍。隋永辉敏锐地发现这户家庭结构“不正常”,夫妻两人年纪相差近20岁,“她很有可能就是你们的女儿!”

  如何证实?用最古老、也是最可信的方式——“滴血寻亲”,手指扎破,滴下两滴血在纱布上,存入基因库,然后等待。很快检验结果出来,基因相似度99.999999%,夫妻俩拿着检验报告一个个数着:“一共8个‘9’。”即便文化程度不高,他们也知道这串数字就像一个非常有信服力的章,“哐”盖在双方的心上,一家人可以团圆了!

  忐忑、激动、焦虑……怀揣着复杂的心情,隋永辉带着老洪夫妻赶到安徽阜阳一个偏远山村。20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样貌、性格、生活、家庭等种种。今年已46岁的晓燕胖了近20斤,还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不仅在村子里落了户,还有了新名字:周红。可夫妻俩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右脸颊有颗痣。”如今,晓燕的丈夫已去世,没有人知道她怎么到了安徽,又怎么会嫁人。但老洪觉得这些都不重要,能平安回家就好。他们转过头,突然跪在隋永辉和当地民警面前,任凭眼泪流淌……

  一家人回到富阳,奶奶一遍遍抚摸着晓燕的脸,亲友从不同方向涌来,挤满了客厅,他们围着晓燕看,这是一场迟到20年的喜宴。临别前,夫妻俩一再邀请隋永辉到他们的面馆吃碗面。

  寻亲成功靠什么?隋永辉有着自己的解答:靠科技,各类人口信息库和比对技术的日益完善;靠团队,启东警务协作平台拥有实名注册的各业务警种精英2.7万余人,覆盖全国3200余个县级公安机关;靠“火眼”,长年累月的刑侦工作赋予了隋永辉更敏锐的观察力,一个不经意的线索,在他眼里能变成搜寻的关键信息。

  但最重要的,是一份热心和恒心,“人再多,地再广,时间再久,有了这份心,大海捞针就不是神话。”今年2月,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了一则报道,说的是流浪13年的“大侠”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成功落户的事,很多人不知道,幕后英雄正是隋永辉。

  4年来,隋永辉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抽出休息时间,坚持比对人像,短则几个小时,长则通宵。隋永辉患有腰椎间盘突出,视力也在下降,可他却乐此不疲,他在最近的一条微博里这样写道:“公益,从来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点,帮助更多人照亮回家的路,我们一直在路上。”

解开心结 让重逢有个团圆结局

  “帮助了这么多人找回了亲情、家人,有没有成就感?”经常有人问。

  隋永辉肯定地说:“有,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但其中也有遗憾。

  38岁的沈继华就住在隋永辉所在派出所的辖区,她的养父身患绝症,临别之际将这个保守了30余年的秘密告诉了沈继华,希望她能找到亲生父母,唯一的线索只知道她是从温岭福利院被领养的。

  沈继华的心愿很简单:“至少知道自己出生于何时何地。”奈何福利院遭遇过火灾,相关资料已遗失,隋永辉束手无策。

  寻亲,无非几种结果,找到的,像洪晓燕一家,没找到的,如还在苦苦等待的沈继华。还有一种结果,是隋永辉最不愿意看到的——找到了,却不能团圆。

  今年4月4日,象山人赖先生找到隋永辉,希望找寻女儿。36年前,他通过熟人将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女儿送养给一户家庭,彼此之间仅留下一张写有“1983年12月19日出生”的红纸条,双方约定“此生不复相见”,现在67岁的他后悔,想认回女儿。

  通过当年送养的“中间人”,隋永辉得到了一个关键线索,这户家庭当年住在杭州沈塘桥附近的邮政宿舍,他联系到当地的户籍民警查阅了历史资料,重点检索1983年到1984年内登记入户的女孩。

  消息传来,确实有一位姓宋的家庭当年为女儿上了户口,时间正是1983年12月19日。即使不用DNA检测,几乎都能断定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人。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利,而当隋永辉小心翼翼地联系到那户家庭,却吃了“闭门羹”——养父母很通情达理,征询养女的意见,得到的却是拒绝的回复。“哪怕见一见也好,毕竟是你的亲生父母。”隋永辉在电话做了48分钟的思想工作,直到手机发烫,也未能劝动对方。

  在小宋的话语里,隋永辉听到了这样一个态度——既然当时选择抛弃,现在又何必寻找,养父母对她很好,如今她有了自己的家庭,不想被突然闯入的“陌生人”打扰。隋永辉不禁想起了热播电影《亲爱的》里,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那场“孩子争夺战”,“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

  赖先生和妻子的DNA试纸至今“孤零零”地躺在隋永辉办公室的抽屉里。

  同样是寻子,在北京打工的“癌症妈妈”周芳妮收获的是另一番结局。担心自己离开人世后,年幼的儿子缺少管教走入歧途,她变得异常严苛,动辄打骂,最终“逼走”了儿子。央视《等着我》栏目组通过隋永辉帮周芳妮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孩子。5年来,儿子辛苦工作,一心求学,不仅攒下了一笔钱,还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了成人高考。当27岁的儿子在镜头前和母亲重逢时,两个人颤抖着互祈求原谅。

  两个家庭,两个迥然不同的结果,隋永辉能理解——时间酝酿出复杂的感情,父母的愧疚、思念与担忧,孩子的怨恨、思乡与谅解,哪一种情感胜出,就决定了哪种故事的结局。

  寻亲,不是一辆单向列车去寻找目标,必须双方相向而行,才有解开心结、重逢团圆的可能。

  如今,隋永辉依然忙碌,他正承担着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交付的一个任务——为全国救助站内的3万余名流浪人员找到回家的路,目前已成功确定了1800余名流浪人员的真实身份、户籍地址和家人的联系方式,此外他还有了个人工作室。

  作为一个10岁孩子的父亲,家庭的意义,隋永辉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生而为人,成为一家,是多么奇妙的相聚。血缘,永远不会被时间所改变,亲情,斩不断割不掉,千万别让那些过错变成令人悔恨的“错过”。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7 隋永辉:“寻人总司令” 2019-06-27 浙江日报2019-06-2700006;浙江日报2019-06-2700007;浙江日报2019-06-2700008;10323554 2 2019年06月2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