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装备制造走在前列,挺进5G应用新蓝海
杭汽轮集团:
改革创新铸就辉煌 “大国重器”扬帆出海
黄玉环 邹薇
高端装备制造走在前列,挺进5G应用新蓝海
杭汽轮集团:
改革创新铸就辉煌 “大国重器”扬帆出海
黄玉环 邹 薇
从1958年在杭州半山破土动工至今,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杭汽轮)已经迈入全球工业汽轮机生产的第一梯队,实现与西门子、三菱等这些具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公司同台竞争。
能够完全按照客户特殊需要量身定制工业汽轮机,可生产品种达800多个……这背后,一次又一次的艰辛探索铸就了灿烂辉煌,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创新激发了内生活力。
“杭汽轮的基因和骨子里,始终有一种求变、求新的因子,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和文化。正是这种‘不安分’的因子,让杭汽轮一步一步取得了成功。”杭汽轮集团董事长郑斌说,步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杭汽轮集团依旧匠心独具加大技术研发,正挺进5G应用新蓝海。
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杭汽轮的故事从61年前说起。
1958年,为了尽快改变物资匮乏的状况,当时的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杭州半山北郊兴建杭州汽轮机厂,这便是杭汽轮的前身。当年10月20日,该厂开始破土动工,郑斌的父母正是当时的“垦荒者”。
“听老一辈人讲,当时半山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芜地,那时也不像现在,有专门搞基建的施工单位,很多时候都是员工们自己干,白天在车间干活,晚上或者节假日还要加班加点进行义务劳动,搞厂区建设。”郑斌告诉笔者。
据郑斌介绍,当时半山的交通十分不便,许多杭汽轮的员工们,为了避免从市区到厂区来回跑,便举家搬到了厂区的简易员工宿舍里,在那边扎下了根,这一扎就是二三十年。
然而,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杭汽轮不仅顺利地完成了厂区建设,还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了浙江省首台750千瓦电站汽轮机。当时,来自捷克的汽轮机专家到杭汽轮参观,看到简陋如大作坊的厂房、设备造出的汽轮机如此不简单,鼓励赞叹道“茅草棚里飞出了金凤凰”。
虽然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汽轮机这个细分领域,当时杭汽轮的地位还并不凸显。上海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四川东方汽轮机厂……细数全国各地的汽轮机厂,没有一个名气不比杭汽轮来得响亮,“不安分”的杭汽轮人开始了求变。
“我们通常说的汽轮机,可以分为发电用的汽轮机和工业用的汽轮机。虽然都是汽轮机,但两种的技术要求、产品特性都不一样。工业用的汽轮机生产要求、管理难度、技术标准都要比发电汽轮机要高,是定制产品。每一台套都要根据用户的特殊需要进行单独设计。”郑斌告诉笔者,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汽轮机反而是许多同行不愿意去触碰的东西。
杭汽轮却反其道而行之。上世纪70年代初,杭汽轮老一代的领导人、技术人员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国家已经有那么多具备一定生产规模、拥有一定生产技术的汽轮机厂,我们如果继续沿着发电汽轮机的路子走下去,未来的路只会越来越窄,一定要做工业汽轮机,和同行们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庆幸的是,杭汽轮不久便迎来了机遇。1973年,通过向境外出售多年农产品,中国积累了43亿美元,国家领导人指示机械工业部用这宝贵的43亿美元购买国际上最先进的工作母机,并要求国内企业使出浑身解数消化、吸收国外企业的新技术。
基于在工业汽轮机领域有着初步实践,杭汽轮被指派与德国西门子汽轮机展开合作,引进最新技术和设备。经过多轮谈判和争取,西门子允许杭汽轮获得部分设备运行程序的源代码。
至此,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来临之前,“不安分”的杭汽轮人就已经喝到了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头啖汤”。
1981年,刚刚高中毕业的郑斌,满怀着憧憬与期待,如愿成为了杭汽轮工厂总装车间的一名正式员工。当时,改革开放的东风刚刚吹进全国各地,杭汽轮也迎来了检验是否成功消化引进技术的关键时期。
“我进厂的时候,厂里正在制造一台生产编号为T6003的产品。这是一款考核产品,考核我们引进西门子技术成不成功,西门子方面对我们认不认可。”郑斌回忆道。
根据郑斌回忆,这台机子一共装了两年多,员工们一边制造,一边对产品的生产标准、技术要求进行熟悉。经过艰难地摸索,这台汽轮机最终试制、验收全部合格。这也意味着,杭汽轮获得工业汽轮机生产的准入通行证。
迈过工业汽轮机生产的门槛以后,杭汽轮在技术领域的突破,让许多同行感到了吃惊。
据郑斌介绍,杭汽轮和西门子曾签订过两个十年的技术合作协议,随着杭汽轮的快速发展,西门子开始转变策略,提前终止了第二个十年合作协议。此后,杭汽轮开始走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前不久,杭汽轮在大连恒力公司应用于大型石化项目的特大型汽轮机设备招标中,再一次打败西门子中标,目前已完成试车。
郑斌表示,回望杭汽轮的发展历程,正是与国家发展、改革开放“同频共振”。
用改革创新铸就辉煌
如果说凭借艰难探索突破技术瓶颈,让杭汽轮赚到了“第一桶金”,那么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则是其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逆流而上的“秘诀”。
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杭汽轮集团与浙江移动、浙大等单位合作研发的5G三维扫描建模检测系统,在余杭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的主会场展出,这是省内首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成果之一,也是5G技术在离散型工业应用中的典型成果。
“工业汽轮机属于非标定制产品,每一台都是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量身定制’的,所以要求我们有非常强的设计研发能力。”杭汽轮公司工业透平研究院副院长董太宁表示,5G三维扫描建模检测系统能够大幅提升公司设计研发的效率。
笔者在杭汽轮的车间里看到,在5G三维扫描建模检测系统的帮助下,车间工作人员只要用一台精密的电子扫描设备,对需要检测的设备进行立体扫描,扫描设备连接的电脑上,就会同步生成实体扫描的三维模型,并自动判断产品误差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车间负责人告诉笔者,叶片是工业汽轮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杭汽轮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制造的叶片外形结构复杂,精度要求极高,以前传统的检测程序需要人工与设备结合进行,一个叶片的检测时间需要2~3天,使用该系统检测后,只要3~5分钟。
回望风雨兼程的61年,杭汽轮的改革创新一轮接着一轮。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上,更体现在体制机制变革上。
在技术研发上,早在2007年,杭汽轮就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暨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杭汽轮集团联合研究院,整合了集团内外部的技术资源,加大、加深企业“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同时,杭汽轮以每年10%的速度提升科技研发投入,并定期召开科技大会,表彰在公司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工作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和人员。
而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杭汽轮的步伐也从未停止。1987年,杭汽轮招标选聘经营者试点成功;1992年,不遗余力推进内部改革,并于年底成立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1991年,首次引进外国智力,并获浙江省“八五”引进外国智力重大项目成果一等奖;1992年,“一炮打响”进入梦寐以求的锅炉给水泵汽轮机领域;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杭汽轮积极响应,最终入选全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100家企业名单;1998年,杭汽轮B在深交所上市;2003年,完成了下属十多家分子公司“分立式”改制任务,发力扩大产能,进军海外市场;2015年开始,压缩过多的管理层级,剥离了效益差、非主业资产,实现“瘦身强体”。
前年,浙江启动实施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的“凤凰行动”计划,杭汽轮下属的热联、辅机、铸锻名列其中。目前,杭汽轮正积极帮助这些具备条件的分子公司在新三板、中小板、创业板、战略新兴板等上市,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为后续的发展、全球化提供融资通道。
让“大国重器”
扬帆出海
工业汽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的“皇冠”,这些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对整个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影响深远,是国之重器。当前,凭借着在这一领域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杭汽轮工业汽轮机年产量已经占全球产量的20%左右。
其中,杭汽轮凭借着代表“中国制造”的优秀口碑,取得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的众多订单。
这两年,杭汽轮工业板块还迎来了史上最大的订单量,以大连恒力、浙江石化等为代表的世界级超大型石油化工项目已累计超过10亿元的订单;商贸服务业务板块也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业务拓展实现亚、非、拉美布局,进出口、转口、内贸多面开花。
财报显示,2017年杭汽轮海外市场增长显著,海外订单达到5.2亿元,较2016年增长7成以上,获得了尼日利亚丹格特、中国台湾以及越南的项目。郑斌表示,杭汽轮也在巴基斯坦寻找市场机会,并计划在亚洲、南美或非洲多布几个点。
然而,杭汽轮前进的步伐却从未停止。
“眼下,在我们杭汽轮流行着一句话,叫作皇冠我们已经有了,但是还差一颗明珠。”郑斌说。
据了解,郑斌口中的这颗明珠便是燃气轮机,是目前全球最高端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产品,其制造技术仅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少数的发达国家手上。
2003年,杭汽轮与日本三菱公司在小型燃气轮机M251S开展合作,开启了燃气轮机市场的拓荒之路。2006年,杭汽轮与三菱重工合作生产的首台燃气轮机出厂,标志着公司制造史上“新纪元”的开启,也是浙江省燃气轮机制造史的开端。
2017年,郑斌接棒杭汽轮集团,又定下了新的发展目标,“要通过8到10年的时间,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研发、制造出国产燃气轮机。”目前,杭汽轮已经成立了由60多人组成的燃气轮机研究所。2017年,杭汽轮还完成与西门子技术合作协议的最终谈判与签约,全面开启中小型燃气轮机配套国产化工程。
技术创新,永不止步。今年底,杭汽轮将搬入位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的新厂区。郑斌相信,公司将在这里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版图片由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