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聚焦“双创周”特别报道

2019科技创新创业高峰论坛话趋势

科技“双创”很燃很硬核

  6月13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杭州主会场的重要活动——2019科技创新创业高峰论坛举行。企业家、学者、政府官员汇聚一堂,探讨新形势下全球创新创业新理念、新技术、新经验。

  在中国,在浙江,科技创新成为“双创”新特色,“硬技术”创业成为热趋势。新发布的报告、数据和嘉宾都在传达:创业正迸发出更强大的创新活力,创新也伴随着创业大潮走向更宽广的应用与市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成色 越来越亮

  世界首款三位一体的PINTRACE骨科手术机器人首次发布,跟传统外科手术及同类机器人比,其手术精度更高,可达0.5毫米以下;世界首款治疗眼底黄斑、青光眼、白内障等眼底疾病的眼科手术机器人——OR眼科手术机器人,能够完全替代同类人工手术……当日,全国“双创周”杭州主会场发布的中国“智”造“新物种”科技感满满,这正是“双创”趋势的一个注脚。

  “研究表明,近年来模式创新创业的占比相对下降,科技创新创业占比逐步提高,我国创新创业的内容越来越实、技术越来越硬,‘双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高峰论坛上,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这样总结。

  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进步明显:我国技术许可和转让收入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重已高于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水平。浙江的创新成色也越来越亮。科技部火炬中心当日发布的《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浙江省创业孵化机构内,在孵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达54033件,较2017年增长了近两倍。其中,众创空间内在孵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达26700件,较上年增长3倍多,充分显示了浙江的众创活力。

  “中国‘双创’已开始进入‘硬技术’时代,这符合创业创新发展的规律。”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颜振军说,近5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兴起了模式创新浪潮,这只是一个发展阶段,最终技术创新型的企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创之花 绽放沃土

  科创的崛起是大势所趋,亦靠肥沃土壤的滋养。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说:“5年来,科技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得益于体制机制障碍的突破和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这一切让科技创业创新动力澎湃。”

  从已成熟普及的科技创新券到刚刚开板的科创板,近年来,中国在各领域围绕科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逐渐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体系,支撑科技企业成长。

  作为全国科创高地的浙江同样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打造出一个科创企业的向往之地。2017年,创立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纽洛斯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横跨太平洋来到杭州市余杭区。“考察多地后,浙江杭州出类拔萃的营商环境打动了我们,公司落地后,政府带来的种种服务也说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公司总经理胡俊道出了选择的初衷。

  一方科创热土靠体制机制支撑,也少不了优质平台的造血通脉,创业孵化机构就担起了这个责任。《中国创业孵化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创业孵化机构11808个,其中浙江942家,较2017年增加了45.1%。这些孵化平台源源不断地为浙江科创注入新动能,2018年,全省创业孵化机构在孵企业数量达29812家,较2017年增长22.9%。

  “孵化机构不在多而在精,我们正不断完善创业孵化机构的结构,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把自由竞争的机制引入到科技创业创新整个过程之中。”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致用 活力无限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经济学家周其仁认为,在创业创新的众多环节中,科技致用尤为重要,“不能把眼光囿于原理和技术层面的原创,要注重科技致用的后发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促进科技创业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紧密融合,各地仍需进一步支持“双创”平台在成果确权和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鼓励创业资本投资孵化早期科技成果,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对接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浙江正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技术转移体系。通过统筹政府、产业、大学、科研、金融、中介、用户等各方力量,整合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环境、服务等创新要素,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闭环循环的环链创业创新模式,让浙江成为创业创新环境最优的省份。


浙江日报 聚焦“双创周”特别报道 00003 科技“双创”很燃很硬核 2019-06-14 10333110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