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读

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收获满满

拥抱“一带一路”朋友圈新机遇

  6月12日,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落下帷幕。吆喝港口、吆喝中欧班列……连日来,2.5万名境内外嘉宾、客商云集宁波,数以千计的参展企业卖力吆喝,收获满满。

  除了吆喝产品,当中东欧博览会的新老朋友又一次相聚于此,他们更深刻的感受是,升格后的这个国家级博览会,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项目和产品,更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新机遇。

  产品升级

  构建更大展会平台

  红酒依然是不少中东欧国家主打的产品之一。不同的是,今年希腊的客商也加入了推介。专营红酒的希腊商人liakos便是其中之一。“今年4月,希腊成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正式成员,‘16+1’成了‘17+1’,这才有了这次中国之行。”她说,希腊本土有300多个葡萄品种、3000多年的酿酒历史,但过去吃了不会吆喝的亏,很多品质好的产品尚未进入中国市场。她说,这次自己要好好为希腊红酒代言一回。

  相较往年,本次前来参展的中东欧国家产品也在悄然升级。除了红酒、巧克力等传统产品,今年展会上还多了不少另类产品,有人卖服务,也有人在卖生活方式。

  来到5号馆,萨来玛控股有限公司在展馆里建了一个游泳池。一打听,原来这是一家来自爱沙尼亚的装配式建筑公司。执行董事Venus Lean告诉我们,这样布展,是为了告诉客户他们并不是一家单纯卖板材的企业。

  说着,Venus Lean带着记者走进了游泳池旁的一座生态木屋。他说,这个集装箱大小的木屋是本届展会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里面配备了双人床、书桌等卧室常见家具。Venus Lean说,与其说他们在卖产品、卖服务,不如说他们在宣传爱沙尼亚的绿色生活方式。

  “从卖红酒,到卖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在不断深化。”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双方贸易额首次突破800亿美元,较7年前“16+1合作”机制建立时翻了近一倍。但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还仅占中国与欧盟贸易额的12.1%,未来发展的潜力还不小。

  义乌展团别出心裁,将一列“义新欧”班列的车头搬进展馆。只见车身上写着“义乌-马德里”,其后拉着5节展示中东欧产品的车厢。展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义新欧班列开通这几年来,已开通9条运营线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主要贸易国家与地区的全覆盖。

  这次展会上,负责运营义新欧班列的天盟实业有限公司同样前来参展。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除了浙江货源,来自上海、安徽、江苏等8省市的货源也都在义乌集散,他们希望在展会上“邂逅”更多这些省市的客商。他认为,中东欧博览会升格为国家级展会后,无疑将为他们对接省外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主体扩充

  带来更多对接资源

  在升格后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浙江首次举办“城市与园区”展,设置了浙江省园区、东北振兴、长三角特色园区等板块。徜徉在这些展区之间,不难发现,参展的主体已经走出浙江,同时邀请的外商涉及范围也更广,更多资源在此“面对面”。

  在长三角特色园区展馆中,安徽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安徽省开发区的代表之一,今年首次参展。“之前,我们和中东欧一些国家在电机等精密配件产业上已有合作,他们希望通过此次展会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宣城经济开发区招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展会期间一直努力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对接。

  在毗邻安徽展区的上海展区,上海了物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AI视觉货柜引来不少中外客商前来咨询。项目总监胡俊风告诉记者,这款产品采用创新的特征编码技术,突破了传统货柜的品类限制。目前,他们已经在和马来西亚的一家超市洽谈技术落地事宜,也希望通过展会让自己的产品走进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了物网络是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零号湾园区里的在孵企业。“这次我们选了4家在孵企业来参展,它们都是技术创新型企业,技术应用领域也更贴近百姓生活。”该经济技术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带队前来宁波,既是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号召,也是希望通过产品展示和交流,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发展,并为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交流发挥积极作用。据了解,该园区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成立4年多来已入驻项目550个,在孵企业达420家。

  不单国内企业,前来参展的中东欧企业所涉及的领域同样在不断拓展。据了解,今年博览会新增了智能科技、体育、日用家电、环境生活、木材、油漆、物流等领域展品。

  在今年新设的中东欧旅游展区,捷克飞羽旅行社的负责人Matousek告诉记者,这几年他们公司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增长约两成,因此他们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格外用心。自从宁波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以来,Matousek所在的旅行社年年都来参会,但以前大多是参与推介会。Matousek说:“像现在这样,到专门的旅游展区参展还是第一次。”他希望,他们国家的旅游产品也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撬动中国市场。

  有人卖风景,更有人吆喝港口。展会上,来自斯洛文尼亚的Borut不停地给客户派发着中文宣传册,并用英语介绍当地的科佩尔港。翻看宣传册,上面不仅绘制了中东欧地图、标识了科佩尔所处的地理位置,还将宁波通过苏伊士运河到达科佩尔港的海上路线画了出来。图的一旁,有着这样的注解:从宁波到科佩尔港仅8000多海里,比到德国汉堡或荷兰鹿特丹的航线少约2000海里,可减少海运时间5天。

  对于开拓中国市场,Borut显得信心满满。“随着高层交流和展会越来越频繁,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浙江货船往返于科佩尔港与宁波港之间。”他说,在展会闭幕后,他仍将继续在浙江乃至去中国各地进行港口推介。

  项目拓展

  开启更广领域合作

  从项目投资合作洽谈,到各国市长论坛,再到各国商协会商务合作大会……连日来,中国与中东欧商贸合作在多个维度展开,达成的合作项目涉及领域一再拓展。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洽谈会上,宁波匡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匡小红向记者展示收集到的一摞名片,很是兴奋。原来,这是一家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的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专利,正在物色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伙伴。她告诉记者,在洽谈会上转了一圈,发现不少中东欧客商对他们的产品有浓厚兴趣,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对接,商讨可能的合作模式。

  不单是匡小红,在这场洽谈会上,来自中国企业以及中东欧国家政府、海外投资促进机构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中外投资者围绕143个中东欧投资合作项目进行了洽谈。这些项目覆盖汽车、航空、能源、电子、物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与浙江产业有着较高的契合度。

  “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的投资超过了100亿美元,但仍存在领域相对单一、规模效应不强等短板。”会议期间,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陈新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未来的产业合作要多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摸清各自优势,更好地研究对方需求,共同挖掘贸易投资的新机遇和新潜力。

  这样的短板正通过一个个高规格的展会、一次次深入的洽谈逐渐弥补。6月8日,浙江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会在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期间举办。大会现场成功签约项目20个,总投资143亿美元。这其中,浙江企业的参与模式及深度、广度正悄然升级。

  在现场签约企业中,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和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境外产业园。

  “具体来说,我们就是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去建标准厂房、货运码头、电厂、污水处理工程等。”在卡森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张金看来,当前“一带一路”的不少国家和地区即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其对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也将大幅提升。

  在这次大会上,从事跨境支付的杭州呯嘭智能公司宣布,将进一步深化与卢森堡的合作。公司合伙人罗永龙介绍,接下来双方将就扩大中国跨境电商出口欧盟、拓展欧盟境内的合作平台、呯嘭海外电子支付及数字银行项目等方向持续深度合作。未来,公司在卢森堡投资将超1亿欧元,并积极争取欧盟数字货币机构牌照,筹建数字货币银行。

  在这次“一带一路”建设大会上,不单有立陶宛、捷克等中东欧国家的嘉宾,也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土库曼斯坦、肯尼亚、约旦、泰国等60个国家140多位外宾及200余名中外企业家代表出席。

  正如在展会洽谈的客商们所言,中国的“一带一路”朋友圈将大家汇聚于此,共享新机遇。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6 拥抱“一带一路”朋友圈新机遇 2019-06-14 10323577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