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重构萧山印象

产业数字化加速萧山传统行业走创新之路

“只有变革,才能实现赶超跨越”

  产业数字化加速萧山传统行业走创新之路

  “只有变革,才能实现赶超跨越”

  ◎吕耀明 蔡卡特 张 留

  作为杭州仅有的两个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之一,万向最近好消息频频:先是万向创新聚能城在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心脏地带”正式开工,后又入选浙江省首批七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这是萧山迄今为止投资额最大的产业项目。从一个小作坊发展为第一个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传统企业万向计划通过创新聚能城,实现“实体+数字”的深度创新融合。

  “老大哥”企业的一个转身,折射萧山产业数字化的历史抉择:

  在新一轮发展中,虽然萧山错失了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先机,传统产业遇到了发展的“阵痛”,但萧山人坚信,“只有变革,才能实现赶超跨越”,传统产业依然是萧山“双创”最大的基础和最大的优势。

  这个坚定的信念,正随着产业数字化的加速实践,变成在萧山上演的生动事实,激发出无限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

  开辟新跑道 腾挪重塑 触网新生

  萧山是传统工业产业大区,民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质量高。

  2018年,萧山15家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浙江民营企业百强,是省内数量最多的区(县、市),全省前十强中,萧山占据3席,万向、荣盛、恒逸进入“千亿俱乐部”,这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曾经的县域经济发展“老大哥”,在新一轮发展中如何继续保持领先身位?传统产业密集较高的衙前镇相关负责人认为:“每个地方转型方式和路径不一样,萧山数字经济的未来,一定是产业数字化。”

  从数字中来、到实体中去。萧山雄厚的实体经济,蕴藏着丰富的大数据应用场景。发力数字经济那一刻,萧山决定牢牢抓住“信息技术”这个最大的变量,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产业全面融合,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翅膀,打造产业数字化第一区。

  成立于1997年的兆丰机电,是第三代汽车轮毂轴承单元的专业制造企业,也是当下萧山产业数字化的明星企业。走入兆丰机电车间,来回“跑动”的,是一个个能够替代人工完成物料运输、分拣等工作,还能接入人工智能算法、更好地配合生产的机器人。令兆丰机电董事长孔爱祥自豪的是,兆丰的创新不止眼前所见。目前,这家企业遵循“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理念,始终占领着市场高地。

  浙江省和杭州市,也看到萧山传统产业蕴含的无限可能。随着萧山化纤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行业被分别列入省市级试点,萧山传统产业加速开辟新跑道。

  腾挪空间,重塑业态。

  长期以来,萧山“散乱污”工业行业存在产出低、分布散等问题,影响了高质高效发展。

  壮士断腕,才能彻底改变传统产业现状。结合环境立区战略,萧山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进羽绒、工艺鞋、印染等11个“散乱污”行业“四无”企业现场整治,共关停“四无”企业712家、整治提升370家,为萧山新经济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腾出土地、腾出环境容量。

  触网新生,动力升级。

  当前沿科技步伐越迈越大,传统产业这架“旧”马车也亟需注入新动力。在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上,萧山加大马力,迎头赶上。作为制造业大区,萧山积极部署企业实施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

  截至目前,萧山83个项目列入浙江省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额46.64亿元;77个项目列入杭州市“机器换人”项目,完成投资额46.14亿元;24个项目列入杭州市工厂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实现企业上云7393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再创新高。

  数据背后,是萧山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之路。依托于萧山强大的工业基础,数字经济一旦与实体经济擦出火花,数字应用场景将会强力爆发。这样的未来,在萧山已经看得见,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原先的“单脚跳”变为与互联网协作的“双腿跑”——

  恒逸集团利用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石化产业集团;萧山胜达包装集团数字工厂3月底投产,引领包装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德意电器全业务流程互联网化,产值增加3~4倍;派登洋服开发智能定制软件数据库,全球任何城市都能个性化下单……

  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萧山弯道超车、赶超跨越变为可能。根据计划,到2022年,萧山要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建设示范数字车间30个、示范智能工厂30家,累计实现2万家企业上云。届时,萧山“两化”融合指数达到100以上,将成为全省产业数字化第一区、标杆区。

  谋划新阵地 拉开框架 全域突围

  作为产业发展平台的“顶配版”,浙江省首批7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是指面向重量级未来产业、具有万亩空间左右、千亿产出以上的产业平台。

  位于萧山的万向创新聚能城之所以入选,是因为既布局在“大湾区”,充分与大湾区战略行动相衔接,又初步集聚了高端创新要素。为了给万向创新聚能城建设数字经济平台,万向已经建设了一个工业互联网平台(WXIIP)。依托于此,万向得以面向全球创新者、创业者,构建开放共享创新聚能的工业互联网数字生态。

  人们说,万向创新聚能城好比萧山为浙江“大湾区”建设种下的一颗聚能种子。萧山产业支撑强大,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发展基础较好,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让萧山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种下了更多种子:各个企业搭建起像万向一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萧山传统产业数字化全域突围打下基础。

  萧山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传化集团、万向集团、恒逸集团等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方面都有所布局——传化、万向和恒逸3个企业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入围2018年度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名单,居全省首位。据统计,这些平台总数位列杭州市各区县市首位,接入设备合计超过3000台(套)、服务企业超过100家,集成近一大批工业APP,实现了深度应用。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崛起,只是萧山传统产业开辟新阵地的一个侧面。当工业互联撬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支点,萧山构筑起“点、线、面、网”有机结合的全域创新格局——“两带两廊”。

  “两带”,是指沿钱塘江岸布局一个“钱塘新兴产业带”,主要是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以及电动汽车、智慧物流为核心的一个新兴产业带;沿机场路布局一个“机场临空经济带”,主要发展临空经济和总部经济,以及大规模智能装备和新材料大规模制造基地。

  “两廊”,是沿风情大道布局的“风情科创走廊”,以及沿时代大道布局的“时代智慧走廊”,集聚创业、孵化、加速、科技等双创功能业态。

  以“两带两廊”产业布局为基本架构,萧山主动谋划产业发展新空间,积极推动“沿路沿江”开发,深度盘活存量、精细开发增量:以集约节约为原则,专门在沿线布局一批产业新城、产业基地、特色小镇和产业社群。

  “4286”产业载体,即“4大产业新城、2大产业基地、8个特色小镇、6个产业社区,释放出萧山传统产业去中心化的“魔力”,每一个平台、每一个镇街、每一个企业乃至每一个村社,都能够在“两带两廊”的架构下,最大限度参与萧山传统产业的转型,这是萧山传统产业触网新生、全域突围的广阔纵深阵地。

  曾经默默无闻的萧山南部,在“两带两廊”辐射下迎来发展先机。

  萧山在发展中,诞生了8000多个乡镇和村社工业园,在经济增长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过,乡镇和村社园区平台不够大、不够精致,也不够精准,在吸引大项目、好项目中遭遇了瓶颈。

  5月13日,在“两带两廊”牵引下,河上镇工业园区一跃成为萧山产业新城,39个重大项目分别投产、开工、签约,总投资49亿元,涵盖高端装备新材料、医用新材料等领域。

  重新出发的河上工业园区,以市场化模式运作,华夏幸福接受萧山区政府委托,在规划设计、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建设、产业发展、城市运营六大领域,为河上镇提供全流程综合解决方案,以产业导入带动经济发展。

  作为曾经的杭州远郊小镇、当前的杭州中环小镇,戴村也成了寻找产业数字化未来的典型。当下,戴村正高规格打造数字产业平台,不断深化与萧山城投集团的合作,今年将推进600亩的“搬盘腾挪”工作,全面启动戴村V智造产业社区的规划建设。

  河上和戴村,这是“两带两廊”为萧山乡镇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开启的两个新亮点。

  迈向高质量 扶优逐劣 亩产升级

  企业占地面积10多亩,却还是规下企业;一年电量超200万度,但缴纳税利均为零……这样的例子显示,作为传统工业强区,萧山曾进入资源要素瓶颈期,面临土地紧张、能耗居高等共性问题。传统产业触网新生之路,如何再次避免工业整体发展模式出现低效率,投入产出比处于失衡状态?

  今年3月,针对企业开展定向专访时,萧山一支考察团来到东翼的益农绿色智造基地。这是一块规划面积37.4平方公里的土地,正以智能制造为方向,主要承载萧山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化纤新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项目引领、产业高端、循环生态的先进智造基地。考察团思考着基地的未来:一定要走质量效益发展之路,走创新、增量、效益发展之路,万物互联,增加亩产,把益农产业新城打造成产城融合的绿色智慧城。

  这种思考,其实早有行动。

  2014年,萧山即被列入全省综合性“腾笼换鸟”省级试点县(市、区),以此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的抓手,腾换并举、扶优逐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一年,萧山建立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机制,正式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迄今已完成四轮评价。

  时间和空间赋予萧山新的发展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浙江“大湾区”建设和杭州“拥江发展”战略机遇同时出现。2018年,萧山将全区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领导小组,更名为全区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亩均论英雄”为工作导向,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推动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全面提升“亩产效益”,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几年间,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推陈出新,倒逼萧山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步伐。

  去年,萧山出台《杭州市萧山区加快工业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已经纳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范围且近三年评价结果最低档次为C、D档的企业,面临改造提升。

  同年,萧山启动第四轮工业企业效益综合评价。相关业内人士透露,评价办法一轮轮逐年完善,对于萧山内列入综合效益评价的工业企业而言,是一场关于命运前途的“大考”。在这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中,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倘若不主动谋求发展,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是落后被淘汰。

  萧山区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系列组合拳的目的,是通过始终坚持效率优先、优胜劣汰、转型升级原则,建立‘高进低退、扶优扶强’机制,通过执行差别化政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明显的发展方式,着力打造萧山工业经济升级版。”

  “亩均论英雄”改革的推进,助力萧山在今年第一季度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根据统计,一季度萧山有14个平台、镇、街、场的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了10%,特别是空港、浦阳、红山农场增幅超过30%。萧山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介绍,这些工业增加值超过10%的镇街,很多是当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最大、阵痛最多的地方。比如瓜沥、新塘、浦阳等,都是去年淘汰落后产能的主阵地,现在看,不光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为优质企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浙江日报 重构萧山印象 00018 “只有变革,才能实现赶超跨越” 2019-06-14 浙江日报2019-06-1400004;浙江日报2019-06-1400006;浙江日报2019-06-1400008;浙江日报2019-06-1400009;浙江日报2019-06-1400012 2 2019年06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