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报一篇报道,他们从北京赶到金华追忆父辈革命足迹——
千里奔波,只为寻找那一份初心
揭开一段开国少将张雄与湖海塘的往事
本报记者 徐晓恩 薛文春 何贤君
这是一个追忆初心的故事。
4月25日,本报8版刊登了题为《金华湖海塘变迁三重奏》的亲历报道。一个月后,本报金华分社来了因为这篇报道而不远千里赶来的4位客人。
他们从北京飞到上海,再驾车来到了金华。不辞劳苦奔波,究竟所为何事?
一番攀谈后我们得知,他们是来寻找父亲——时任金华驻军35军副政委张雄的革命足迹。他们是张雄的子女:76岁的长子张昭兴、两个女儿、一个女婿。
《金华湖海塘变迁三重奏》一文让他们重温了父辈的奋斗史。激起了他们重走父亲路、重温父辈梦的念头。于是有了这一场寻找初心之旅。
我们按照他们提供的4张黑白照片,“按图索骥”重访湖海塘水电站。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追忆革命先辈令人崇敬的奋斗精神。
看报纸——
揭开一段开国少将张雄与湖海塘的往事
“我们想要一份报纸,带回去作纪念。”刚落座,一头银发的张昭兴便请我们帮他找一份4月25日的《浙江日报》。
随后,老人拿出手机,翻出一张老照片,递给了我们。“这是我父亲。”他指着里面一个双手背后交叉,右脚踩在台阶上的人。
这是一张合影,一共13个人,都穿着军装。最上面写着一行字:1950年1月28日,金华各机关团体欢送35军首长在苏孟进水渠旁临别留影。
张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之一。根据金华党史记载,1949年,任35军副政委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金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1949年5月,金华解放。6月,时任35军政委的何克希调任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政委。7月,副政委张雄和副司令胡大荣率领35军驻防金华,负责剿匪和维持社会治安。1950年1月,35军离金。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 我们仔细一看,激动地连说了两个“没想到”。时间,地点,人物,与史料完全吻合。
从驻军到撤军,35军仅逗留数月。但是,他们却为金华人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修建金华湖海塘水电站。
此行,张昭兴带来了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4张记录了湖海塘水电站开工时期的壮观场景。
“你们要是早点来就好了!”看到照片,我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4月初,我们在采写《金华湖海塘变迁三重奏》这篇文章时困难重重。因为年代久远,史料很少。80岁以下的人对水电站毫无记忆。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水电站的见证者,最终还是没有找到。
“你们尽力了。我们也是在网上看到这篇报道才找来的。” 张昭兴听完哈哈大笑起来,“湖海塘在哪里?我们想马上去看看。”
于是,我们“按图索骥”重访湖海塘水电站。
找水库——
感悟父辈们流血流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下午2时,我们来到湖海塘公园。一行人搭游览车,沿湖寻访。
“这里是金华人的‘小西湖’,也是城区面积最大的湿地公园。”说这话时,金华海棠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越的语气中流露出自豪。
2017年,金华市政府将这里打造成了一个集运动健身、生态休憩、文化展示、商务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公园。如今的风景旖旎,很难想象它70年前的样子。
1949年,金华解放后,原浙江省水利局金华江水利工程处两名工程师徐焕章和韩继绍提议建设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暨灌溉工程。当时兼任军管会主任的张雄高度重视,马上会同金华地委书记冯起等党政领导进行了实地勘察。
1950年1月2日,浙江省和金华专区第一个水库和水电站——金华湖海塘水电工程终于动工。典礼中,大家手持铁锹和箩筐热火朝天地劳动。这一幕被相机永远地定格了下来。
仪式上,张雄说:“这一工程就是人民政府要为人民办好事的体现,目的是帮助人民进一步翻身。工程完成,一方面可灌溉农田,防止旱灾;一方面可供应工业用电,发展工商业。”
“也许,这里就是当年劳动的地方。”站在湖海塘观景台,张昭兴的妹夫李青感慨地说,战争年代,父辈们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们又吃苦流汗。这都是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正是我们父辈虽然历经艰难困苦,却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法宝。”
大家纷纷点头。一行人下车,徒步来到了人工建成的沙滩乐园。“周末有数万人来这里游玩。”徐越说,沙子都是从海边运来的。孩子们来玩都要带一些沙子回家。一个夏天过去,沙子会减少很多。为了保证充足的沙量,每年要定期补沙,光这一项政府要花费20万元到30万元。
“这些小小的沙子恰恰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啊。”张昭兴竖起了大拇指。临走之时,张昭兴一行人手持《金华湖海塘变迁三重奏》的亲历报道,一起合影留念。
寻水渠——
重温父亲在金华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斗场景
水电站动工后不久,35军便离开了金华。
为了感谢他们对当地作出的贡献,当时,金华各机关还专门组织各团体举行了欢送仪式。湖海塘水电站的进水渠——铁堰是欢送地点之一。
1950年1月28日,张雄和他的战友们还在铁堰水坝的台阶上拍了一张临别合影。在老照片的提示下,我们来到位于婺城区苏孟乡的铁堰水闸,这个当时叫进水渠的地方。
“时间对上了,时间对上了。”张昭兴指着一块牌子招呼众人上前察看,兴奋得像个孩子。
这块名为“铁堰水闸工程简介”的牌子上写着:铁堰水闸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座小水电工程湖海塘水电站的引水工程,创建于1950年1月。这与当时的欢送时间完全吻合。
“这就是当时挖这个水渠的场景。”此时,张昭兴翻出另外一张老照片,照片的说明也正印证了这一点:1950年1月2日,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动员群众挖掘进水渠民工之一角。
对此,《金华水利五十年》一书也有详实记录。书中说,为了建造水渠,每天集中四五千人的群众大军日日夜夜投入施工,场面非常壮观。如今照片里的场景早已面目全非,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2013年12月水泥浇筑、除险加固后的样子。
“这里倒很像欢送照片里的位置。”张昭兴一手拿着老照片,一手指着水闸旁的几级阶梯说。他提出:“我们兄妹几个以同样的姿势,站在父亲当年站过的地方合个影吧。”站在铁堰台阶上,双脚踩在这片土地上,好像父亲的音容笑貌,一下子全浮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照片中的张昭兴,和父亲当年一样,双手交叉在背后,右脚搁在一级台阶上,左脚稳稳地支撑着身体。精神抖擞,目光坚定。
“父辈们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这就是我们追寻并希望传承下去的东西。”张昭兴的感慨,让我们也忍不住走上前去,一起记录下这珍贵的瞬间。
铁堰边上,一座复古的凉亭即将建造完成。“这才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在这附近,可以把以前轰轰烈烈建水库的场景展示出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张昭兴提议说。
观电站——
传承人民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革命精神
进水渠找到了,出水渠在哪里?
顺着水流方向,我们驱车朝北开去。下午4时多,我们到达金华开发区西关街道山嘴头社区——湖海塘水电站所在地。
一进大门,余其洋就认出了我们。“上次的报纸,我还特意存了一份。”老余放下手中的活,高兴地朝我们迎了上来。
得知张昭兴一行人与水电站的渊源后,老余竖起大拇指说:“你父亲了不起,是我们金华人的大恩人。”他带着大家一边走,一边重温水电站的历史。
走下台阶来到地下室。昏黄灯光下,一大一小两台淡绿色的发电机静静地躺在这里。有些地方掉了漆,但是机身仍然锃亮。
“大的这台这是美国制造的,标识上写得很清楚,英文的。”老余说,这是解放军在四川缴获的战利品,在当时极其珍贵。听说金华湖海塘要建水电站,浙江省政府马上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打了报告,并与上海市政府及海关取得了联系。发电机很快就被调到了金华。
“1950年10月25日,这台发电机把电送到千家万户。金华城区一片光明,老百姓欢欣鼓舞。可以说是功勋发电机了。”这句话,老余是特意讲给张昭兴听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么珍贵的东西,说运就运来了,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啊。”得知这一细节,张昭兴一行4人拿出手机,在发电机前面拍了很多照片。
据记载,水电站建成之初还有部队驻军保卫,可见当时水电站的重要性。《浙江日报》分别于1950年7月29日和10月27日进行了两次报道。
不过,运转了58年的水电站,如今已不复轰鸣。
“有7年没发电了。2012年,市区内环线贯通工程开工,这里就停了。后来湖海塘清淤、330国道改造等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就再也没发过电了。”老余说。
一行人走出发电室来到压力前池。“上次你们来还没有水,现在水满了,里面还有鱼呢。” 恰好,住在水电站附近的施敏走过来,提到水电站,她开心地回忆说:“小时候在水渠里抓鱼虾,这里是我的童年乐园。”
夕阳西下,离开时大家的肩头洒了一层金色余晖。回顾这半天的行程,所有人的内心都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