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深读

抓住关键出妙招——

产业振兴,建全域大农场

  两年前,全省《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下发时,我履新天台还不到一年。老实说,肩上的担子很重:天台“八山半水分半田”,底子薄、区位条件、自然禀赋和平原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当时,我请有关部门专门摸过一次“家底”:2016年,全县的576个行政村,村集体收入全摞一起也只有8134万元。其中集体经济薄弱村437个,全省最多,且绝大多数经营性收入还不到1万元。虽然去年我们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薄弱村的数量减少到了287个,数量依然居于全省前列。很多次在村里走访的时候,村民们会围上来:“看到别的村庄发展得那么好,我们还找不到路子,心里急啊!”从他们焦急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愿望有多么迫切。

  上级有要求,群众有期盼,这场必须打赢打好的攻坚硬战,天台该怎么办?我想,说到底,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建设新时代“名县美城”的路上,决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天台县十四届二次党代会上,我给全县党员干部鼓劲:作为和合文化发源地,天台人有和气也有硬气,我们力争“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消薄”,产业兴旺是关键。天台有1426平方公里土地,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但这片土地上物产丰饶,有小狗牛、高山蔬菜等。很可惜,由于没能及时打响知名度,很多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销路不畅,效益不高,农民种养的积极性不高,一些村庄的集体土地甚至因此荒废。

  如何把脚下这片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深入调研后我们感觉到,当前的互联网和现代物流体系,打破了偏远乡村与消费大市场的空间距离,小农经济赶上了这个大时代,大市场中蕴含着大转机,于是,天台“全域大农场”的理念应运而生——全县就是一个大农场,家家户户都是小引擎。

  在生产环节,为改变分散种养带来的农产品良莠不齐状况,我们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工程,统一规范天台“全域大农场”系列产品在生长环境、种养环节、生产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形成统一种养标准,聘任种植经验丰富的农民作为“单车农情员”,由政府提供补贴,骑车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提高种植技术。农产品有了统一的绿色标准,吆喝起来底气足多了。在销售环节,我们又依托电商强县的优势,搭建起“天台大农场,绿色中农批”平台,推行“认种认养认租+电商”共享模式和“物流园+经营主体+农户”直供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如此一来,农产品供销体系得到升级,农产品效益大大提升。

  北山村是泳溪乡的一个高山村,加入“全域大农场”后,不但特色农产品香米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前来认种认养认租的游客和网上的消费者蜂拥而至,村子成了“网红”村。去年,天台10家粮食合作社和多位种粮大户联合成立“全域大农场”稻米新零售联合体,泳溪香米种植面积扩大到3500多亩,年产量上百万斤,产值上千万元,一粒米带动了一县米。很多村民说,没想到地里真能种出“金银果”。目前天台“全域大农场”受益农户已达2.51万名,收入同比增长28.7%。

  老话说得好,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产业,归根到底是人来做的。天台通过实施农村基层党支部“领头雁工程”,从选拔培训、激励保障等方面入手,打造和培育了一批能力过硬、素质过硬的农村干部队伍。

  我兼任“第一书记”的赤城街道仙都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拥青山绿水和名胜古迹,可村两委班子缺少发展思路,明明抱着金饭碗,集体经济却一穷二白。后来我们通过能人回归,将“全域大农场”和“全域旅游”嫁接起来,去年这个村仅经营性收入就达到15万元。同时,我们还大力鼓励乡贤回归。近3年来,仅在上海的天台乡贤回归的重大项目累计就有17个,总投资24.3亿元。

  以“大农场”的产业振兴为龙头,推动物业经济、林药经济等共同发展,多措并举成效显现。截至2018年底,天台所有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并且经营性收入达到了5万元以上,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791.38万元,同比增长19.89%,“消薄”任务顺利实现两年完成,更可喜的是造血功能已初步显现。接下来,我们将在巩固“消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拉高标杆,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8 产业振兴,建全域大农场 2019-06-10 浙江日报2019-06-1000009;10268274 2 2019年06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