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乡村治理看宁波

象山深化“村民说事” 建成善治样本

  象

  山

  深化“村民说事” 建成善治样本

  应 磊 俞 莉 陈光曙

  村民有事敞开说,把事亮出来;党组织牵头议,把计找出来;党员干部带头,把活干出来;结果大家评,把谱定出来——这是象山“村民说事”制度的完整链条。历经十年探索实践、深化提升,“村民说事”已成为象山探索乡村“三治”融合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逐渐在全市推广、全省推行,相关内容已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获得全国关注。

  2010年3月,“村民说事”在象山县全面推开。截至目前,已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600余起,矛盾纠纷平均调处率96.1%,并探索形成了以“说、议、办、评”为核心内容的制度体系,构筑了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的全闭环,走出了一条共商共信、共享共建的治村理事新路子。

  近年来,象山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要求,不断创新实践,推动“村民说事”从1.0版向2.0版迈进,打造“三治”融合大平台,探索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样本。

  象山县开展“村民说事”以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8%,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2.5%,先后获评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省首批“无违建县”。在象山县委主要负责人看来,“村民说事”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干群面对面,

敞开心扉说村事

  在象山,“村民说事”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法宝。然而,这项制度最早仅是农村调解矛盾的临时之策。2009年4月,西周镇杰下村为解决水库引水工程造成的赔偿款分配难题,尝试开展“说事会”——给村民一个“争理”的平台,让镇村干部走到群众中间,直接与群众对话。

  当时,一些镇干部有考虑:有的村庄干群关系紧张,进村“说事”,老百姓能接受吗?有的村干部也畏难:村民利益需求不同,如果谈不拢,会不会噼里啪啦地吵起来?

  究竟“说事会”管不管用?西周镇党委决定先在4个村开始试点。镇村两级干部在“说事会”上坚决做到“谁想说都让说”“想说什么事都能说”,而且,能当场答复的就当场答复;会上提出的能办的事,会后马上就办。

  村民敞开心扉,干部仔细聆听,“说事会”动了真格,村民参与积极性高涨。起初,一些村的“说事会”的确争吵不断,村民讲出来的多是质疑和抱怨,但只要能公开平等对话,村民说得多了,气也就顺了。之后,村民抱怨发泄就越来越少,讨论内容也集中到如何促进本村发展方面。干群共同直面矛盾问题,就越来越能相互理解、信任。

  西周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年“说事会”的做法就在全镇推广,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一年,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53%。

  在西周镇“说事会”的基础上,2010年3月,象山正式将“说事”制度命名为“村民说事”,向全县推开。这一平台的搭建,使得村民开始以主人翁身份讨论身边事,不仅重建了干群信任,也带动乡村治理从过去的干部主导迈向干群合力的新方向。

  一次次“村民说事”开到了村民的心坎里,实现了“替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象山县逐渐形成“说、议、办、评”为一体的制度规范,实现村务管理、决策、治理、监督全闭环运行,真正让“百姓明白,干部清白”。截至目前,“村民说事”制度已在全县18个镇乡(街道)、490个行政村全覆盖。

“说议办评”并重,构建乡村治理新流程

  结合“村民说事”,象山各地相继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做法。比如,茅洋乡李家弄村的“村务会商”、泗洲头镇墩岙村的“民事村办”、定塘镇叶口山村的“村事民评”……2014年,象山县将这些基层创新总结提炼,融入“村民说事”制度,全新打造,从初期单一注重“说事”环节,升级成以“说”为基础,“说”“议”“办”“评”四个环节并重。

  “说”是起点,以“村民说事会”为主要形式,通过固定日子集中说、干部联户上门说、急事要事现场说,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和诉求;然后是“议”,遇事多商议,召开村务联席会议或乡贤、村民代表议事会,发挥集体的智慧,商议对策;再次是“办”,有事马上办,落实民事村代办、村事大家办、大事联合办,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最后是“评”,好坏大家评,所有办事结果要接受村民评议和评估,由村民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组建“民间评价团”对村重大事项办理进行专项评价。

  在村民心中,“村民说事”制度就是简洁的一句话:“想说都能说,遇事要商议,有事马上办,好坏大家评。”“村民说事”集民意收集疏导、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反馈评估为一体,村民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村庄长远发展的事情,有了知情权、提议权、商议权和监督权,村民开始真正成为村民自治的主体力量。

  通过“村民说事”,蜗居高山的西周镇尖坑村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开发打造山里农家精品民宿村;石浦镇沙塘湾村81户村民与村集体签订闲置房屋集中流转协议,吸引多家知名旅游企业投资,去年该村首个高端民宿集群项目所涉的20余户村民拿到了首期房屋租金170余万元;贤庠镇沈家洋村将闲置宅基地、林地和水库出租给枫康养生园建设现代农业庄园,村集体年收入增加38万元……

  无论大事小事,到“村民说事会”上敞开说、明白说、痛快说,已经成了象山村民的一种习惯。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这也是村民自治实现有效治理的关键。

  “村民说事”这一乡村治理制度,也越来越能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乡村振兴需要跨越村庄界限调动资源,配套的改革措施也需要在不同村庄之间达成共识。于是,“联村说事”平台应运而生。一些区域性发展政策和改革措施,在联村“村民说事”平台上讨论、成型,并依托各村“村民说事”平台顺利推进。通过“联村说事”实现区域性发展,“说”出了鹤浦镇海岛精品旅游线、茅洋乡全域文明示范线、西周镇儒雅洋新乡村生活综合体等。连线发展也以产业振兴或文化振兴为纽带,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城乡资源双向激活利用改革等,也正依托“村民说事”制度不断推进,为象山乡村振兴孕育更强大的动能。

“村民说事”新升级,

构建“三治”融合乡村

治理新体系

  2014年,“村民说事”向规范化、制度化迈进,促使矛盾问题和发展思路在一线汇集、一线商议、一线办理,此后,象山把“村民说事”作为开放性平台,并对其全面赋能,推动相关部门把自治、法治和德治等各类资源和治理方式下沉,集聚到该平台。

  2017年起,象山打造“村民说事”制度升级版——把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的1.0版升级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2.0版,用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体系丰富“村民说事”的内涵。“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象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说,以“有事好商量”为核心,“村民说事”说出了基层民主自治,说出了法治理念与精神,更说出了乡村的浓浓人情味。

  经过不断创新和全面赋能,“村民说事”成了象山县、乡、村合力解决基层问题的坚实基础。

  在象山,政法干警可以被聘为村主任助理或村法律顾问,“警民说事”“法官说事”使得村民能就近获得法律顾问服务。县政法委和县司法局安排573名政法干警、76名法律工作者担任全县520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发放警民联系卡15万张,还编制了《农村(社区)实用法条100则》,实现行政村法律顾问全覆盖。2018年,法律顾问共解答法律咨询3709次,开展法制宣传3200次,排查矛盾纠纷3993起、直接化解3871起。

  从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原本依靠熟人社会建立的信用体系逐渐消失。怎样唤醒人们对现代社会契约精神的尊重?象山的答案是:建立信用档案,将村规民约遵守情况纳入农民诚信指数考评和乡风文明指数考评。

  涂茨镇旭拱岙村首创“诚信指数”考评机制,通过“村民说事”确立了邻里合作、配合发展等19项共性考评指数和9条差异化奖惩措施,每季度为村民评分,并依据积分高低,确定村民是否享有村内补助、公共设施免费使用等福利。

  “将‘村民说事’与村规民约、道德规范、精神文明等德治建设相融合,实施新乡村道德提升行动,增强了‘村民说事’的道德底蕴,为自治和法治赢得情感支持、社会认同。”象山“村民说事”办公室负责人说。

  统筹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工作,必须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象山的做法可以概括为“双向构建”。一方面加强党委领导、党建引领,县乡村联动,自上而下推动自治、法治和德治资源下沉到“村民说事”平台。另一方面,村庄、乡镇、各部门持续利用和创新平台,基层创新经验不断汇集提升。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力量推动下,“村民说事”逐步成长为“三治”融合的新乡村治理体系。


浙江日报 乡村治理看宁波 00018 象山深化“村民说事” 建成善治样本 2019-06-09 浙江日报2019-06-0900006;浙江日报2019-06-0900008;浙江日报2019-06-0900007;浙江日报2019-06-0900010;浙江日报2019-06-0900020;浙江日报2019-06-0900018;浙江日报2019-06-0900015 2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