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乡村治理看宁波

慈溪创新文明实践 助推乡村振兴

  慈

  溪

  创新文明实践 助推乡村振兴

  陈 醉 邵 滢

  2018年,全国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正式公布,慈溪成为宁波全市唯一的入选地区。

  根据试点工作要求,眼下,慈溪正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统筹整合,全面推进文明实践活动,努力将实践中心打造成为“政策理论的广播台、精神文明的加油站、优质资源的汇聚网、乡贤能人的集结点、群众幸福的归属地”,推动基层生态再塑造、基层服务再提升。

  “无论是生态再造,还是服务提升,聚力的方向都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让德治力量渗入乡村的毛细血管,优化乡村治理生态,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推动乡村走上善治之路。”慈溪市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尤为重要。当前在慈溪,村民自治逐步成熟,法治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以德治为基础,通过良好的道德规范,引导农村社会风气的转变,通过文化建设与思想引领,建立村民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从而推动乡村和谐发展,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建设文明实践体系

厚植文明土壤

  今年2月,一场由当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元宵晚会在长河镇垫桥村热闹上演。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晚会,是垫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后的首秀。这也是该镇第一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眼下,慈溪已经搭建起“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级文明实践组织架构,将文明实践活动植入乡村的角角落落。

  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慈溪文明实践体系的基础工程。它搭建起一个集中学习宣传,团体实践,展示新思想、新理论的新平台和新阵地,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繁荣农村文化,掀起文明新风。

  目前,慈溪已高标准建成了180家文化礼堂,共占地30万余平方米,覆盖全市65.9%的行政村。运营上,一方面将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春泥计划、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居家养老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功能融入文化礼堂,打造“文化综合体”;另一方面,通过推行文化礼堂理事会制、文化礼堂管理员制、活动菜单制等机制,确保了礼堂“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

  在打造“布局合理、群众便利、出户可及”的文明实践阵地的同时,完善文明实践内容也被提上日程。

  慈溪整合资源,将散落在全市各部门的3000余处服务阵地、190个网络发布平台等纳入文明实践阵地,推出理论宣讲平台、卫生健康服务平台等八大服务平台,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实际需求,运用自身资源优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真正让文明实践用起来、活起来。

  丰富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还来自于慈溪一支支志愿者队伍。慈溪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由各级党组织一把手任队长,以服务总队、服务大队和服务小队方式开展活动,各镇(街道)和村(社区)也广泛吸纳威信高、口碑好的老党员、老干部、道德模范典型、乡土文化人才等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实现队伍全覆盖。

  红色学堂、创业学堂、庭院学堂、网上学堂……这些慈溪小有名气的文明学堂,“当家人”都是女性。在当地,一千名专业巾帼志愿者组成了10支新时代巾帼文明实践“她”志愿服务队,18个镇(街道)妇联和329个村(社区)妇联组织也推出了各类志愿服务载体,再加上2000余个“姐妹驿站”,一时间,“她”志愿的旗帜飘荡在整个三北大地。

  截至目前,慈溪志愿服务平台已有注册志愿者37.8万名,占全市常住人口的25.2%,志愿服务队伍1086支,培育了“千户万灯”“青鸟助飞”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涌现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浒山街道虞波社区等一批全国典型。

整合乡村志愿服务 共育和谐新风

  乡村善治,不仅要靠文明实践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风尚,更要用文明的力量去化解矛盾,建立润物细无声的矛盾预防、疏导机制。慈溪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基础,整合各条线上的服务资源、力量,担当基层治理的“润滑剂”,实现矛盾不出村。

  在慈溪周巷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麻烦事,找老娘舅工作室。”这个群众口中的“老娘舅工作室”,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的8个志愿服务联盟之一。该工作室由48名党员义务担任“老娘舅”,他们调解纠纷、免费维权,及时化解矛盾。在8年多时间里,累计成功调处468例,其中267例案例被汇编成7本书籍出版,并捐款58.2万元,结对助学72名学生,志愿服务辐射慈溪、余姚和上虞等地。

  在另一个志愿团队“老励工作室”里,群众可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菜单式选择信任的调解员参与调解。今年以来,“老励工作室”通过有效运作值班坐堂的“门诊”模式、上门走访的“急诊”模式、团队共调的“会诊”模式,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6起、调解案件34起,辖区内未发生一起重点人员上访事件。

  “老励工作室”由服务基层36年的老警察励金敖和乡贤、律师等150人组成的。他们推行治安分析机制,每月对辖区发案进行梳理,形成治安形势状况分析表,研判易发案部位、类型和重点防控区域,预测下阶段治安形势走向,并结合日常走访,及时将研判结果向群众告知,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防范针对性。不久前,慈溪“压事故、保平安”专项工作启动以后,“老励工作室”专门制订了消防安全知识巡回宣讲方案,以企业主、员工、群租房房东等为重点宣讲对象,通过一同检查出租房、一同听取消防讲解、一同开展逃生演练等形式,组织了5场主题宣讲,参与人数300余人,减少了因安全生产引发矛盾的可能性。

  矛盾疏导重在预防。由16名各行各业资深专家、兼职讲师组成的“上林讲团”,根据辖区治安特点,按照“菜单式服务企业、全方位服务基层、零距离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量身定制了涵盖扫黑除恶、案件防范、交通消防、教育医疗、职工社保等内容的26门“菜单式”宣讲课程。目前,“上林讲团”已在村庄、企业、文化广场等开展流动宣讲30场,在镇东警务室“安防体验馆”,岗墩号、德曼号、倡隆号等3个党员警察服务驿站开展固定宣讲112场次,听众达21300余人次。2018年,“上林讲团”成员通过专业宣讲,协助办结停诉息访案件11件、化解矛盾纠纷276起,调处成功率在98%以上,做通了4名多年上访人员的思想工作。

强化网络文明实践

清朗网上家园

  互联网时代,网络是基层治理绕不开的新空间。慈溪是网络大市,有120万名网民,网络活跃度处于全省前列。网络生态纷繁复杂,治理好网络家园是慈溪面临的全新课题。

  慈溪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延伸文明实践领域,培育网络志愿者自治网上家园,做到文明实践网上网下同步、线上线下互动,广泛惠及群众。

  网络自治,需要平台。慈溪为所有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开发打造了一系列以“慈e家”为前缀的微信公众平台,并突出“一村一品”,打造村村有特色的网上文化家园。依托平台,多村联动共建,形成文明实践大数据库,实现全市一个平台一条输出线,有力地促进全市各村资源的互联互通互享。平台上还开通VR礼堂、在礼堂、共享吧等7大功能,利用数据库、数据智能分析等技术,破除单个点位“信息孤岛”,形成面向全社会的公共数据资源池。目前,有近50%的文化礼堂实现VR、三维实景图的全真呈现,群众网上体验更能身临其境。

  网络自治,还需队伍。慈溪在全省最先筹建“明月湖畔”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基地,大力发展网络志愿者群体,形成网络自治队伍。

  目前,慈溪已经有专业网络志愿者1013人,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分成政策传递、技术解答、网络辟谣、民生互动、专业咨询、点赞慈溪、好人好事、护水志愿者“河小二”等八大类别,向全网志愿服务,共同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浓厚氛围。比如,护水志愿者“河小二”开展了网络巡河,及时发现“五水共治”中的问题,推进实际工作的开展。

  网络自治把网站负责人、网络平台运营者、网络大V等群体也聚集起来,有组织、有规程、有目标地开展志愿服务,调动了网络群体的积极性,量身定制推出了适合网络爱好者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服务注入了网络活力。比如,“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网友送清凉”“网眼看慈溪”“点赞慈溪”等网络志愿服务活动,线上参与超过1亿人次,其中“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已推广成为宁波市的网络志愿服务品牌。

  在慈溪,网络自治还营造了抱团传递正能量的浓厚氛围。网络志愿者善于、乐于捕捉身边的暖心小事,通过网络传递给更多人。于是,“中国好少年12分钟内4次让座”“特警冒雨为老人挑杨梅”“五少年半夜救助老人”等网红事件不断在慈溪涌现。2018年,慈溪因好人好事5次上微博热搜,全网关注的现象级传播的正能量事件6起,人民日报官微、新华网等中央媒体刊发相关报道和评论105条次。

  (本版图片由慈溪市委宣传部提供)


浙江日报 乡村治理看宁波 00016 慈溪创新文明实践 助推乡村振兴 2019-06-09 浙江日报2019-06-0900006;浙江日报2019-06-0900008;浙江日报2019-06-0900007;浙江日报2019-06-0900010;浙江日报2019-06-0900013;浙江日报2019-06-0900014;浙江日报2019-06-0900009;浙江日报2019-06-0900020 2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