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乡村治理看宁波》特刊

文章导航

文明乡风起四明

  初夏的港城宁波,四明大地山林青翠、碧水如练。一个个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村落,或散落于青山绿水间,或密布于繁华市镇旁,阡陌交通,井然有序,一派文明、富裕、祥和的乡村人居新气象。

  在这片有着数千年农耕史的古老土地上,一次次由乡村发轫的改革探索,犹如一枚枚稻种,深深扎根于山林、农田乃至村庄的每个角落,萌芽、分蘖、抽穗、结实……而今,即将迎来一个绝美丰收季。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如何提升乡村治理的参与力,规范乡村治理的“行”与“知”,加快推进城乡间的职责重构、资源重配、体制重整,切切实实地增强乡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多年来,宁波各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实践载体,综合运用“三治”力量,构建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先后孕育出“小微权力清单36条”“村民说事”等一系列声名在外的基层治理“地方品牌”,为实现乡村有效治理贡献着“宁波经验”——

  在海曙,“村民共治”治出高桥镇民乐村十年发展路,集士港镇岳童村通过“村账交给群众看、村务交给代表定、功过交给村民评”的方法,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在江北,“一约二章三会”提升甬江街道外漕村的乡村社会治理水平,“五字经”为核心的全科网格化管理,重塑着洪塘鞍山村的乡村治理立体维度。

  在镇海,“小网格”促进“大民生”。庄市街道勤勇村将便民服务延伸到网格,建房审批、民政救助、计生服务等20多项事项纳入窗口服务范围。

  在北仑,大碶街道城湾村推出的“对账理事”制度,与“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相互衔接,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乡村善治体系。

  在鄞州,邱隘镇回龙村多方位探索“党建+三治+X”综合体建设,志愿者、文化礼堂、互联网等成了乡村治理的好帮手。

  在奉化,各个行政村都推行“民约村治”,订立村规,并创立近300个“微组织”监督执约,村民矛盾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

  在余姚,一张“小板凳”书写着乡村群众工作的新篇章;“1+2+3”工作法,让梨洲街道明伟村走出了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在慈溪,“三老一贤”工作体系,为推进乡村善治贡献着力量;掌起镇陈家村“小墙热线”让外来人口在“引、换、固、掀”中助力乡村振兴。

  在宁海,《宁海县村级权力清单36条》成了农村工作的“说明书”,为推进乡村振兴扎紧了制度笼子。这个全国首创的做法,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乡村。

  在象山,一项以“说、议、办、评”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说事”制度已推行多年,打破村民与村干部沟通隔阂,凝聚起乡村发展的合力。

  ……

  千百个宁波乡村,在“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这周而复始的过程中,不断找寻着契合乡村发展自身逻辑的治理经验,推动农民加速自我身份认同和乡村的价值重建,向着理想乡村的境界一步步趋近。

  城镇化车轮疾驰,中国农村正经历历史性的全方位变革。改革没有止境,加快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宁波勇立潮头!

  (本版图片由宁波市小城镇综合整治办公室提供)


浙江日报 《乡村治理看宁波》特刊 00007 文明乡风起四明 2019-06-09 浙江日报2019-06-0900018;浙江日报2019-06-0900019 2 2019年06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