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墅 还河于民,水清鱼欢绿满城
黄丽丽
拱
墅
还河于民,水清鱼欢绿满城
拱墅区位于京杭大运河最南端,境内水网密布,62条、117公里河道纵横交错,为了让曾经治水体量大、面积广、任务重、难度高的老工业区焕发全新生机,拱墅区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立足长远、科学布局,从2012年底全市首提“晴天零直排”起到2018年更高维度谋划“还河于民”, 7年一剑,通过治水倒逼产业转型,以全域剿劣实现水质连跳,以特色绿道串起水岸文化、以亲水平台实现全民共享,治出了曾经老工业区“一河穿城过,碧水青水满眼绿”的发展新天地。
2018年,全区62条河道水质稳定保持在V类及以上,氨氮指标同比下降27%,总磷指标同比下降11%。
2018年全区256名区、街、社三级河长及民间河长,累计巡河13677次,巡河率基本保持在100%,其中写下40万字巡河日志的德胜河民间河长汪孙聚在全市首批“民间护水达人”评选中名列第四,其事迹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点赞。
2018年“五水共治”公众满意度同比提高3.93,环比提高0.2;继2015年后,再度获得2018年度“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优秀市县“大禹鼎”。
深化河长制
建设“污水零直排区”2.0版
早晨,朝阳初上,美丽的上塘河倒映着朝霞,仿佛笑逐颜开;夜晚,胜利河畔,月影在河水中沉浮,随人而走,趣味横生……这是民间河长汪孙聚笔下的“德胜十景”之二:“塘河解颜”和“胜水览月”。
作为一名民间河长,每天清晨,把自己和老伴拾掇好,随便吃两口早饭,汪孙聚就会出门到楼下的胜利河、上塘河走走。回到家,汪孙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用键盘敲下巡河日记,5年多40余万字的“巡河日志”不仅记下了他的巡河故事,也记下了美丽拱墅的点滴变化,其事迹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点赞。
在拱墅,像汪孙聚一样的“护水达人”还有很多。由米市巷街道成立的米市巷街道护河者联盟涵盖了辖区沿河近二十家企业、学校、事业单位及居民志愿者,共计350余人,他们主动参与污水治理,助推家门口的母亲河率先摘掉“劣Ⅴ”帽子,成为杭州首批成功转型的河道之一;在中小学生的校园里,小河长志愿服务队的成立既丰富了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从小养成他们爱水、护水的理念,构建了具有拱墅特色的“大小河长”治水新模式。
“全区上下同心,高度重视,打好‘五水共治’持久战,严格落实河长制,巩固深化‘零直排’成果、严防反弹回潮,确保治理成效经得起时间检验。”拱墅区级总河长在会议中强调。自2013年以来,拱墅区就一直不断深化“河长制”,2018年构建四套班子29位领导任区级河长,区委书记、区长担任总河长,书记兼任运河河长,区长兼任上塘河河长,监察委、组织部、宣传部、区住建、区城管等区级重要部门为联系部门的管理责任体系。
目前全区共设立区、街、社三级河长194名、民间河长62名、河道警长10名、湖(库)长2名、河长联络员30名。同时,为了实现智能化巡河,全区三级河长还安装了“杭州河道水质APP”,河长们可以通过各自唯一账号登录系统,及时掌握分管河道的水质信息、工程进度和群众投诉问题。2018年全年河长们累计巡河13677次,巡河率基本保持在100%。
“对于河道污染,拱墅区向来采取零容忍,哪怕没有偷排污水,企业由于自家管理的雨污管网出了问题,污染河道,同样将面临高额罚单。”拱墅区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5月23日,拱墅河道监管中心在巡查康桥工业园区康乐路北侧的界河时,发现康乐路和康惠路交叉口段水体遭到严重污染,河水呈黑色和乳白色交融,并带有明显的恶臭。通过市政及河道部门的全力排查,最终将污染源锁定在了康惠路6号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的雨水管网,并于当日对其排出口进行了紧急封堵。
根据专业机构检测,由于企业产权管理范围内的雨污管网缺乏日常维护,管道老化、破裂情况严重,直接导致雨污水排入河道,造成大面积污染。对此,拱墅区康桥中队通过一系列的法规程序后,于6月1日对涉事企业开出了18万元的罚款金额,并于6月25日前送达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据了解,拱墅早在数年前就启动了“污水零直排区”建设1.0版,基本实现晴天“污水零直排”的目标。计划到2021年,基本实现全市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管养全落实。
作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先行区,拱墅区也在1.0版的基础上打造升级版,在原有“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基础上,2018年出台《雨污分流“零直排”巩固三年专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扼制污水回潮。通过三年时间,到2020年累计实施143个“零直排”提升项目,基本实现全区“零直排”巩固目标,全区范围内基本实现雨污管网有效分流,全域水质持续向好。
截止到2018年,拱墅区累计投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资金1.76亿元,新增纳管污水量8025立方米,消除截流井367座。2018年9月27日,在全省“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培训会上,拱墅作为先进代表作经验交流。目前康桥、和睦2个街道以及申花壹号院等20个生活小区均按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标准完成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楼一策、一户一方案”的建设经验受到了省委相关领导的肯定。
厚植历史文化
讲好“美丽河道”拱墅故事
河上船只首尾相接,两岸高楼鳞次栉比。对拱墅来说,水,是生活的一部分,带着市井的烟火气息。水,是文化的一部分,遗迹化为诗意栖居。运河边的水,折射着杭州的颜值和城市的文明。运河边的治水故事,更是拱墅对这个城市的承诺和守护。
连接着杭州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新河,是一条有历史、有故事的古河道。如果你从文一路圣都公寓出发,可以沿着廊道一路从大运河走到西湖边,也就是从运河人家的“市井”走到西湖文化的“诗意”。走在廊道上,左边是涓涓细流,右边是错落有致的石块和绿化景观,沿途还修缮了8座可作为休息驿站的廊亭,设计了14块富有文化气息的指示牌,以及亲水平台、旅游标识、城市家具、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
“在对古新河进行生态廊道改造时,我们特别注重沿线历史遗迹的挖掘和呈现,包括一些特色墙绘,都注重体现运河、西湖特有的文化元素。我们要讲的拱墅故事,不仅是河的故事,更是这座城市难以割舍的记忆。”拱墅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古新河跟西溪河交界处,有一座500多岁的里万物桥,属于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西侧桥拱下据说刻着“大明正德三年(1508年)岁在戊辰正月七日”的字样,据此推断,这座桥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
“还河于民”,是拱墅治水一直以来的追求和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恰当的图景莫过于“泛舟垂钓,水清鱼欢”。自2016年10月,拱墅城管联合米市巷街道,在古新河设立了杭城首个内河垂钓点后,引领了全市垂钓区设置的大浪潮,各个城区相继开放了内河垂钓点,“还河于民”的理想真正照进了现实。
“古新河畔,人文小巷”,以古新河为代表,拱墅区跨出了从治水到“亲水”转型的第一步。2018年,作为美丽拱墅的重要一环,“亲水拱墅”计划浮上水面,拱墅区《“美丽河道、亲水拱墅”三年专项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实施,拱墅区以“还河于民”为理念,全面构建、拓展市民亲水平台。继23条沿河生态廊道、130余处垂钓区完成后,彰显拱墅水岸文化特色的19条河道文化长廊建设也于当年12月25日正式完工。
所谓河道文化长廊,即结合各街道现有的建筑设施,通过改造河道边已有的栏杆、休闲廊亭、桥下走道墙体等构筑物,适当插入一些景观节点、小品,以各种表现形式及载体,展示河道及周边地域独有的文化特色,内容涵盖古代治水人物、故事、诗词文章、治水活动、涉水工程等。为了更好地寻觅、重塑这些历史文化碎片,拱墅城管河道监管中心协同辖区米市巷、小河、湖墅、大关、拱宸桥、上塘、祥符7个街道,从2018年6月5日起,全面开展河道文化长廊建设,厚植城市河道水文化,历时半年时间已完成了19条河道72处各具特色的文化节点设置。
流淌的河水是时间的记录,是记忆的归档。为了更好地实现“亲水”效应,拱墅区将依托智能APP等宣传载体,着重挖掘、宣传河道文化,以古新河为例,今后沿河游赏,只要扫下长廊的二维码,便可以清晰了解这条河的前世今生。根据《“美丽河道、亲水拱墅”三年专项行动计划》,拱墅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河道文化长廊开发、河道整治清淤工程、生态廊道建设、泵站改造提升等共计140个项目,打造10条以上水清鱼欢、岸绿景美、宜赏宜游、功能完善的美丽河道。这意味着,像古新河这样的“亲水”模范生今后将会比比皆是。
实施智慧化管理
治水迈入“数字”时代
以前在汛期,如果城市中出现积水,需要工作人员带着地图前往积水点,凭经验人工排查原因;“数字”时代开始以后,拱墅区建设了地下管网及河道管理智慧平台,河流、闸泵站、地下管网、雨污水井等都会自动显现在屏幕上,暴雨之后哪个河道水位超标,地下管网偷排污水的源头在哪里,这些都能在“地图”上看得一清二楚。
“智慧治水”越来越成为助力拱墅区剿劣的“法宝”。平台研发前对全区全部61条河道,231.5公里地下雨污水管网,15263个各类雨、污水井进行摸底排查,建立全区河道、地下管网系统内容较为完整,各项数据较为详尽的电子档案,并将该档案作为智慧平台的基础数据库。平台建立以后,有效整合上塘河、下塘河、沿山港等重点河道超声波水位仪和区内16条河道上的40个动态排水口监控点水文数据,并与市河道、市林水局共享河道水位实时数据,实现对水位、雨量、水质、视频监控等全方位的信息采集,及时掌握域内河道水文情况。
“智慧平台整合气象预警、防汛抗台、防雪抗灾、防洪抗涝等平台,集中河道监管、截污纳管、市政部门、防汛及全区10个街道防汛部门、61条河道河长等,把先前处在‘信息孤岛’状态的各个部门串联起来,并打通市级城管部门的数据联动渠道,实现同一平台交互信息、共享数据。”拱墅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平台实现了与市级“智慧城管”平台,交通、交警、规划等职能部门和气象、水利等专业部门的“三对接”。解决了管网缺少统一归档、养护责任主体不清晰、管线排查不便等问题,通过前期跨部门的管网排摸和信息整合,精确呈现区域内雨、污管网的数量、走向,管网直径、雨水井、污水井具体位置等详尽数据,实现即点即看、即查即改。
2013年以来,拱墅区完成了河道及地下管网智慧平台的一、二、三期建设,通过完善“精准监管、网状管理、综合整治、平台联动”四级运行机制,不断推动城市治水自动化、精细化、系统化。2017年底,拱墅区作为杭州市唯一代表在由国家住建部批准举办的全国城市治理高峰论坛上交流了智慧治水经验,引领省、市治水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