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05版:浙江治水年度典型录

绍兴 亮剑治水开新路
绿水青山入画屏

  绍

  兴

  亮剑治水开新路

  绿水青山入画屏

  ◎陈潇奕

  ● 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18年全市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1个省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水质达标率均达到100%;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Ⅰ~Ⅲ类水比例和水质达标率均达到 99.2%,全市全面剿灭Ⅴ类水、劣Ⅴ类水断面。

  ● 群众对治水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升。2018年底在省治水办满意度测评中,绍兴市综合满意度达86.63分,比上年提升4.18分,位居全省第三。

  ● 今年5月13日,绍兴市第四次获得我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奖。

  源头治水

  打响“污水零直排区”攻坚战

  污水直排一直是水污染的“罪魁祸首”,要从根本上治理好水环境,截污纳管是关键,截污力度直接关系到河道水质的改善程度。要做好截污工作,则必须全面排查污染源,全面掌握河道沿线排污动态,结合连片成网的要求推进沿线截污工作,不断提升河道的截污率,全面控制河道点源污染,有效减少河道的污水负荷。

  “‘污水零直排’就是对生产、生活和经营活动产生的污水,实行截污纳管、统一收集,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到外环境,做到‘晴天不排水,雨天无污水’。”绍兴市治水办相关领导指出,要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水质,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支撑高质量发展。绍兴市科学制订分年度实施计划,紧扣“改”(问题整改)、“建”(设施建设)、“管”(长效管理)三个方面精准发力、稳步推进,全市计划完成46个乡镇(街道)、19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78个城镇居民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同时,继续深入实施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进一步加强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推进精细化截污,着力深化入河排污(水)口整治。其中,加强涉水行业环境管理,完成涉水特色行业整治50家,实现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涉及企业100家以上,整治“脏乱差”“低散乱”企业(作坊)1000家以上,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0家以上。

  同时,针对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的整治,绍兴更是重拳出击,深入到每一个养殖户、种植户以及更广大的农民兄弟的生活生产方式中,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方法,全面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落实规模养殖场主体责任,推行畜禽养殖场标准化管理,确保“两分离、三配套”设施正常运行,确保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第三方抽查运行合格率100%;规范线上网格化巡查和线上智能化防控,确保长效机制到位率常年保持100%。同时,大力推进美丽“五园一场”建设,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维管理,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到78%。

  为了做到从源头截污到排放末端治理的全流程、全方位治水,绍兴不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水平,通过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实现污水治理的全面覆盖,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据了解,今年绍兴市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将全面加大力度,诸暨浣东再生水厂、嵊新污水处理厂完成改造,上虞污水处理厂、诸暨宏宇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

  呵护“美丽河湖”

  共享水清湖美人安乐

  江南水乡绍兴,河道密布、湖泊众多,被赞誉成“漂在水上的千年古邑”。从古城治水大会战到建成现代水城新景观,西小河小桥流水、迪荡湖碧波荡漾、鉴湖山水相映,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凸显绍兴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的独具匠心。绍兴以“美丽河湖”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水生态修复,力求让每一处水体焕发新活力。

  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通过健全“清三河”和“剿灭劣Ⅴ类水”复查机制,严防反弹回潮,确保通过国家、省城市黑臭水体督查考核。加强全市主要江河及源头水源地的综合保护和治理,对现状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实施水质保持或稳定方案,推进汤浦水库、南山水库、陈蔡水库、长诏水库等省级及以上重点湖库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全力做好重点河湖蓝藻防控。加强入海河流治理,对全市主要入海河流和入海溪闸实行总氮、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完善流域、区域协作机制,实现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应急联动和信息共享。

  为巩固剿劣成果,绍兴市各地纷纷推出水体生态修复模式。在长效保洁的同时,通过连通小微水体、种植水生植物、增添人工湿地等方式,不断增强水体自净能力,营造水岸生态景观,大大提升河道生态修复能力。与此同时,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打造有文化记忆、诗情画意、休闲野趣、浪漫情怀、健康生态等主题的河湖特色。

  “‘治疗’问题水体,不是简单的清淤换水,而是通过河岸湿地、曝气充氧、生态浮床等方法,重新构建物种丰富、结构完整、功能稳定的水体生态系统,稳步改善水质,让这些问题水体重新焕发活力,续写因水而美、以水兴城的美丽篇章,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绍兴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通过水体生态治理,曾经的“垃圾河”“臭水沟”蝶变新生,变成了美丽的生态水系绿带,配套建设的休闲步道、观景平台、景观长廊等设施,已经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的绝佳场所。

  “河湖长制”领衔

  构建全民治水大格局

  “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 治水非一日之功。为此,绍兴以“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在宏观层面加强了河水治理的顶层设计,全面构建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起到了高效推动河水污染治理的作用。

  全面落实《绍兴市“河湖长制”工作规范》,围绕“四级”河湖长、“三级”治水办(河湖长办)及其成员单位的职责与任务,全面构建河湖长与河湖长办履职、协调联动、日常监管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体系;围绕“一河(湖)一策”六大任务,着力构建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美丽河湖”创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农村生活污水运维提升、饮用水源地保护、全民护水节水、河湖水域空间管控、河湖标准化管理为重点的务实管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完善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河湖长制管理大数据体系,实现河湖长履职在线考核;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向社会公告河湖长名单及分年度治理目标任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河湖长制”与乡镇(街道)“四个平台”建设的有机结合,把河湖管理保护纳入基层治理体系,实现信息统一采集、重点区域实时监控、数据综合分析、问题高效处置。规范全市河湖长制工作培训,编制具有绍兴特色的河湖长制课件,实现河湖长培训2000人次以上。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一月一提醒、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考评”督查机制,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监督,继续借助人大、政协和民间团体的监督力量,强化媒体监督,公开曝光问题河道、问题河长,构建“政府+媒体+公众”的全方位督查体系。

  比基层河湖长人数更多、力量更大的是社区居民。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引导社区居民的力量,发挥水网附近的居民巡河护河积极性,也成为打击河水污染的重要手段。

  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区的“绿色账户”机制,在提高居民保护河流的积极性中起到了作用。绿色账户一方面试图改变社区居民向河水倾倒生活垃圾的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也将社区居民转化为河长巡河的助手,扫除河道监管的死角,防止工业企业偷排偷放。虽然“绿色账户”只是“微不足道”的社区实践,但这样的机制创新能够有效疏通治水的“毛细血管”,打通河水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乃至“最后一百米”,成为河长治水体系的有效补充。


浙江日报 浙江治水年度典型录 f0005 绍兴 亮剑治水开新路
绿水青山入画屏
2019-06-05 浙江日报2019-06-0500004;浙江日报2019-06-0500006;浙江日报2019-06-0500007;浙江日报2019-06-0500011;浙江日报2019-06-0500003;浙江日报2019-06-0500009 2 2019年06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