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亲历

拱墅区半山街道为拆迁老年人打造“精神驿站”

  20多位老年人正在三间开敞房里悠闲地聊天、下棋,还有8位老人在相连的屋子里边品茶边看电视。一位穿着印有“沈家桥志愿”几个字红马甲的阿姨在房间内为大家添水、递毛巾。

  这幅其乐融融的“大家庭”景象,早已是沈家桥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每天的常态。拱墅区半山街道实施的“关爱老年人工程”发挥了远超出预想的作用。

  为拆迁老年人建造

  “精神驿站”

  今年已经83岁的沈云炳,一副精神矍铄的面容。一年前,沈大伯拆迁后随儿子一起在虎山公园附近居住,离老年人活动中心有7公里远,可每天他都会坐50分钟的公交车来活动中心与老友下棋。

  “没拆迁之前,很多老伙计,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就跟亲人一样。”沈云炳笑着说,整村拆迁后,大家都分开居住了,但有这么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邻居们都不约而同地每天在老地方相聚,感觉舒坦。

  每天像沈云炳一样来活动中心“见老朋友”的老年人,平均有30多人,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86岁的宣荣章,每天都来活动中心,用他的话说就是“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里暖暖的、甜甜的。”

  “没想到活动中心深受拆迁居民欢迎,发挥了远超出预想的作用。”沈家桥社区党委书记林建腾说,这里正成为拆迁老年人的“精神驿站”。

  不因搬迁

  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活动中心”是怎么来的呢?

  2017年拱墅区“决战北部”实施城中村改造,沈家桥确定整村拆迁。如何保障拆迁后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了街道特别关注的事情。

  社区纪检监察联络员吴顺发在日常的走访中,收集到老百姓有保留老年人活动场所的需求,并对居民进行分类考虑。

  “首先要考虑的,是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因搬迁受到影响。尤其是考虑到老年人一般适应能力较弱。”吴顺发拿出一本笔记本,上面记满了群众的需求。

  不因搬迁导致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下降,服务群众无小事。社区在拆迁前特地申请“暂时保留老年人活动中心”。就这样,望宸阁东麓、沿山港河河畔的沈家桥老年人活动中心,得以保留。

  打造“老年人活动中心”2.0版

  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老年人活动中心”将进一步升级为2.0版本,成为“服务村民”的重要窗口。

  比如,定期安排医疗人员来到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们提供免费体检、医疗咨询等服务;每逢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社区党委组织“巾帼”服务队上门与老人们一起包元宵,为老人们做棉鞋。

  同时,社区监察联络员将继续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及时准确掌握老百姓的思想状况和生活需求情况,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联络员基层一线“探头”作用,当好“传话筒”,积极推进社区党风廉政建设。

  此外,为了关爱老人,活动中心不仅配备了急救药、血压计等医疗用品以备紧急之需,还聘请了一位热心爽朗的阿姨,专职服务大家,时刻留意老年人的状况。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7 拱墅区半山街道为拆迁老年人打造“精神驿站” 2019-05-30 浙江日报2019-05-3000043 2 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