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亲历

西湖为何“美美哒”?换水、种草、“排毒”——

一湖秀水背后的生态故事

  “嗒嗒嗒……”随着发动机的轰鸣,一艘形状奇特的船驶入西湖。它长得有点像竹筏,名叫漂浮物收集器,两条机械臂浮在水面上,不断张开合拢,将湖上一团团黄色的颤藻清理干净。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70年,弹指一挥,西湖这颗明珠,愈发透亮。

  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西湖人共同为之贡献智慧、青春、汗水的综合保护工程。西湖水透明度已从近20年前的40厘米上升至80厘米,曾经的“劣Ⅴ类”帽子也被摘除。西湖周围群山,从建国初期的光秃秃泥巴地,变得满山青翠。补种的不同种类色叶树,于四季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让西湖变得更加多姿。

  正如守护西湖的管理者所言:西湖这样美,是因为对她的生态保护,没有一刻是止步不前的。

  “看天吃饭”到“一月一换”

  我国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研究过西湖的成因,他认为,在钱塘江初成之时,西湖不过是钱塘江口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把湾口塞住,它就变成一个潟湖,与外界不通,水体也就得不到更新。由于淤泥变多和富营养化程度的加深,西湖水质一度被评为“劣V类”。

  要问如今的西湖水为何这样清澈?我们还得去玉皇山山麓的玉皇预处理厂(西湖引水预处理厂)寻找答案。

  大门口,两个身影正向我们挥手,一位是西湖引配水中心主任蒋志坚,另一位是玉皇处理厂站长卢强。1986年,首个西湖引水泵站建成,卢强和蒋志坚分别在当年和次年入职。

  “别看玉皇预处理厂地方不大,却是西湖水‘一月一换’的关键所在。”蒋志坚介绍,整个西湖水容量约1450万立方米,核心的西湖引配水工程日引40万立方米钱塘江水,其中玉皇预处理厂日引30万立方米,同年建成的赤山埠预处理厂日引10万立方米,一个月就是1200万立方米。这相当于每月给西湖一次“大换血”,能让西湖水真正活起来。但让西湖实现稳定换水,并非易事。

  2003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开启,玉皇预处理厂也在同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之前,只有等来自钱塘江原水的透明度达到70厘米时才能开泵引水,而杭州的多雨时常让其达不到要求,一年中能引水的日子也就100多天。西湖引配水工程的启动,使“开泵引水”到“注入西湖”之间,增加了数道沉淀处理工序,引水工作不再“看天吃饭”。卢强说,除去维修和闭潮,如今一年中有300多天都可开泵引水。

  我们到访时,早班工人已经在忙碌。记录水表、给反应池添加絮凝剂、用塞氏盘测量水透明度、检查吸泥行车运转是否正常、清理池中的藻类和海瓜子、检查吸泥机的虹吸管出水口是否被泥沙堵塞……经过这些工序,钱塘江原水透明度能达到120厘米以上,最终注入西湖。

  令西湖水活起来的另一个奥秘,就藏在湖底。在玉皇预处理厂,我们看到一张地图上有3条红色虚线,横跨西湖。原来,这些虚线指的是埋在湖中的沉管,它们能将西里湖的优质湖水,引至北里湖和西湖东部地区。这项工程被戏称为“心脏搭桥手术”。

  水域管理处副主任陈琳告诉我们:“西湖的进水口在西南部,这里的水质是最好的。出水口在东面和北面,随着流场推移,水质相对就下降了。为了提升东北部的水质,加强湖水内部流动性,我们在湖中架设沉管,将西湖里的优质水直接引至水质较差的水流滞缓区。”

  “水下森林”自我扩繁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持续不懈的作业,使得西湖水质大幅提升。根据中科院水生所专家的判断,西湖治理已具备进入更高阶段、实行生态治理的条件。

  生态治理妙在何处?我们乘船行至西湖水质最好的水域之一茅家埠,只见清澈湖水,不见颤藻踪影。按理说,这个季节颤藻应该很“兴旺”。另一旁,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笑了,“你们往湖底看看。”

  随着船只慢慢靠向岸边,我们隐约看清湖底,是成片的水草!“沉水植物长势好,挤掉了着生藻类生长的空间,颤藻自然就少了。”西湖水域管理处监察管理科科长孙坚解释道。苦草、菹草、黑藻……一棵棵水草,就像一个个“净水器”,默默守护着西湖的清洁。但要想顺利地“安装净水器”,可不是那么容易。

  2009年至2015年,在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不懈努力下,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西湖水专项工程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联手多股国内水生态修复的强势科研力量,一同探索西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的方法。

  据西湖水域管理处副书记吴芝瑛介绍,在西湖里种植沉水植物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湖底土壤条件非常关键,如果湖床很硬,还需在上面铺一层介质,才能使土壤具备着床条件。其次是水体透明度。由于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较高的水体透明度能让植物接受更多的光照。因此,最早的试验区选在水域整体透明度在80厘米以上的杨公堤以西水域。再对品种和种植方法进行确认后,就可进行试验了。

  这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2010年,信心满满的团队在湖中播下数万平方米种苗。而不到一个月,几乎全军覆没。“在实验室中成功存活的沉水植物,放到湖里怎么就不行了?”吴芝瑛和同事们懵了。

  “当时我们非常焦急,立马请来科研团队和施工单位,一起头脑风暴。有人说是被鱼吃了,有人说是因为土壤还达不到要求。经过分析,还是种植方法上有问题。后来,我们采用密集种植,让水草种下去就形成群落,效果就比较好。”吴芝瑛说,多次试验下来,科研团队最终选择狐尾藻、苦草等品种作为沉水植物。

  每年3月至4月,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还会对湖底沉水植物进行补种。如今,当年种下的一株株种苗,如今已能自我扩繁、演替。据最新统计,目前西湖沉水植物的总面积已经达到了31.7万平方米,主要分布在湖西水域,还有西里湖、小南湖和北里湖沿岸,“水下森林”的品种也较“十一五”期间更加丰富。

  美到细枝末节处

  为了进一步提升西湖水质,“十二五”西湖水专项工程还实施了钱塘江引水高效降氮示范工程。采访当天,我们在玉皇处理厂见到了传说中的“降氮综合楼”。通过降氮技术,水中的氮最终能被脱除到空气中,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可能。蒋志坚介绍,降氮综合楼日处理量可达5万立方米,一年可以减少排入西湖的氮总量达18吨。目前,第二期降氮工程已在审批中,西湖的氮总量每年有望再降18吨。

  如果说开拓创新让西湖有了“深一度”的美,那么精细化管理则让西湖的美渗透到“毛细血管”。

  在水上,西湖清卫工作贯穿春夏秋冬。每月的日程表已被塞进满满的工作:2月开始清理残荷,3月摘取福寿螺、除颤藻,4月开启荷区大扫除……一项项工作下来,6月人们便能欣赏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采访当天,我们也跟着清卫队去湖上巡逻。断枝、落叶、水草、颤藻、福寿螺……不一会儿,师傅们随身携带的垃圾桶里就装了小半桶。清卫队一共有9艘船,据船上工作人员介绍,5月旺季时,1条船1天就能清理出500公斤,“现在温度还不算太高,藻类、福寿螺必须抓紧清理,不然等到温度更高,繁殖速度就更快了。”

  日复一日的努力,让西湖渐渐成为鸟儿们青睐的家园。一位杭州观鸟爱好者告诉我们,鸟选择巢穴,主要看水质、周围食物和隐蔽性。夜鹭、鸳鸯、小白鹭已在西湖定居,黑翅长脚鹬、银鸥等候鸟会定期前来小住。今年1月,摄影师还在西湖抓拍到难得一见的赤膀鸭。水生态的不断优化,让西湖成为了鸟类乐园。

  山水一体,互相衬托。西湖对细节美的追求,也从水上蔓延到岛上和岸上。2018年,三潭印月被评为“西湖最美公园”,引来不少园林人观摩学习。而湖中三岛综合班班长楼光红,正是三潭印月园林景观工作的灵魂人物。

  寡言少语的楼班长走到户外接触一株株植物时,就变得滔滔不绝。岛上的植物,没有他不认识的。“这棵水杉,原来被树藤缠得快死掉,我们工人爬到树上一点点给它扯下来,你看现在活得多好!”楼光红说,养护管理没有秘诀,主要在于计划和执行,“冬天就要想到春天的事,春天就要想到夏天的事,天天都得看紧了,养护管理才能恰到好处。”

  今年春天,三潭印月的一株绿樱成了网红,甚至有游客为了看它专门来到杭州。像绿樱一样,现在的西湖,一棵树、一株花、一对鸳鸯甚至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成为“网红”。景区风景局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还计划在西湖周边营造“春华秋叶”景观,让西湖边四季有景,一路一景,将美景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7 一湖秀水背后的生态故事 2019-05-30 浙江日报2019-05-3000025;浙江日报2019-05-3000033;9936007;浙江日报2019-05-3000029;浙江日报2019-05-3000030;浙江日报2019-05-3000035;浙江日报2019-05-3000036 2 2019年05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