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效应凸显 城市“呼吸”畅快
安吉“海绵城市”建设成全省优秀
吴 丹 吴 静 李 颖
日前,2018年度全省海绵城市建设优秀县(市、区)名单公布,共有12个县(市、区)入选,安吉县名列其中,将获得省级专项资金补助奖励。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近年来,安吉县积极贯彻落实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确定了“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总体目标,计划到2020年、2030年时,城市建成区分别有20%以上、80%以上的面积实现这一目标。
推进中,该县结合生态实际,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全县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示范区,示范区东临浒溪,北以云鸿路为界,西至灵峰寺,南至支十五路—梅灵路,目前已实施灵峰山景区一期、浮玉路、中心湖、浒溪西岸(云鸿大桥至竹博园大桥段)南区块景观提升等六大工程。
浒溪西岸(云鸿大桥至竹博园大桥段)南区块景观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今后,即使连续雨水天气,广场的积水问题也将解决。“这里采用了透水混凝土,雨水可以直接透过它下渗到地下管网,被土壤吸收,或者排入河道。”灵峰街道城镇建设办干部徐志高解释说,这样既不会造成路面积水,也不会形成地表径流,影响绿植生长。
作为2018年度全省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这一工程的优点值得称道。据介绍,工程设计范围处于城市与河流交界处,是兼休闲与泄洪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因此施工充分结合了透水混凝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植物缓冲带等海绵元素,以对初期雨水污染物进行拦截、吸附和降解,缓解排水管网压力,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此外,中心湖工程也在加快推进,建设完成后,实际蓄水量将达到44.5万立方米,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提升。灵峰山景区一期的提升和完善中正在植入蓄水模块、透水路面等“海绵”元素,让灵峰山能够自由“呼吸”。
“我们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改变了过去‘桥归桥、路归路’的工程化城市建设模式。”安吉县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更多的是立足城市整体功能,突出生态特征,确保区域整体自然、生态,同时也实现了蓄水、滞洪等作用,让绿岛效应凸显,让城市“呼吸”更加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