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观点

对“神车”鼓吹和质疑都不能浮夸

  在一家饺子馆吃饭,听到旁边的食客也在议论“神车”——“听说加水就可以把车开走哎!”连吃饺子都避不开“神车”,这事儿闹得有点大。

  媒体报道“车辆加水即可行驶”后,引发舆论一片哗然。笔者以为,“哗然”是因为这一表述违背常识。另一方面,“哗然”多少又带有当今舆论场的浮夸性烙印。怎么讲?

  目前,南阳方面对此事有了更全面回应,涉事企业也有了更多说明,相关专利方、试验合作方都站出来说了话。应该说,事情面貌大体呈现出来了。那就是,“车辆加水即可行驶”,这样的表述肯定违背科学常识。对这样的离谱鼓吹,公众决不接受。

  “加水开车”的宣传固然过于惊悚,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个项目背后的实践逻辑并非简单的“车辆加水即可行驶”,而是一套“铝合金粉末+催化剂+水+置换氢气+分离贵金属”的复杂完整链条。说到底,“加水开车”的宣传和背后的“车载制氢技术”实是两码事。只是,目前业界对这个技术路径存在不同意见。而南阳最初的宣传更省略了催化剂、制氢车间、回收等一系列重要环节,这就让事情更加变味。

  我们固然可以质疑、嘲笑“加水就能开车”的荒谬,但恐怕也没有必要一定揪住这个“加水即可行驶”说法不放手,没有必要一定把氢能源车包括车载制氢技术的探索与“水氢车”的鼓吹完全画上等号,甚至给车载制氢技术戴上“骗子”的帽子。目前,舆论一边倒的批判,已经让更广范围内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感到压力。

  毕竟,氢能源技术是个新兴领域,很多技术确实处于探索阶段,不确定性较大。对此,无论是鼓吹还是质疑都应建立在审慎的原则之上。不由分说的质疑在本质上也未必比“加水开车”的鼓吹高明多少,统统不细究具体事实,打着科学的旗号干着哗众取宠的行当。

  科学实验有着严密的逻辑链条。在这个链条上,无论是鼓吹者还是质疑者有意无意省略一个环节,哪怕忽视一颗“螺丝钉”,科学就变成荒谬,创新就变成欺诈,探索就变成忽悠。因此,鼓吹者和质疑者都不妨对一些新事物多一分审慎和宽容,而非粗暴地一概肯定或否定。

  当然,最后实践也可能证明,这种铝合金粉末加催化剂加水的车载制氢技术根本不具备可行性,但那也不构成全面否定当下探索的理由。试问,哪一项科学发明、哪一个新兴产业在最终成型之前是一次性找到可行性路径的?光伏发电、锂电池动力车产业走到今天又费了多少周折?

  当前,中国空前重视科技创新。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中国需要并鼓励这些探索。社会对这些探索应有基本的包容。如果有人试图浑水摸鱼,以为社会对创新的期盼是个可乘之机,企图以此来骗取财政补贴,那完全是另一码事,决不能容忍。在这一点上,各级政府应擦亮眼睛,特别是对一些有污点、有“前科”的企业,更应多一分警惕。


浙江日报 观点 00010 对“神车”鼓吹和质疑都不能浮夸 2019-05-27 10201828 2 2019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