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十八曲弄有人家

  江山如此多娇。在衢州江山,说起“一家子”,人们往往会想到十八曲巷祝氏一家人。

  自先辈祝维良以来,祝氏祖孙四代琴棋书画、诗文篆刻各擅胜场,在当地留下“家族艺术团”的佳话。二十年前,祝氏一家将家庭聚会办进文化馆,举办《一家子》美术作品展,在当地历史上开了个先河,引起轰动。前不久,这家人再度回到当地文化馆办展,策展名还是叫“一家子”。要说变化,当年家族从艺之人,不过十六人。而今,参展者衍生三四十余数。

  八十年春秋,四代人孜孜以求。对于这家人而言,艺术,如同饥馑荒年时的饕餮盛宴,是奋斗岁月里的暖酒慰语,幸福时代里的良师益友。他们说,感恩父母,感恩这方水土,感恩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成全了这一家人对美的向往。

  一

  “一家子展绮莲栽,二十年间两度开”。不久前,《一家子》艺术档案展在衢州市文化馆开展。来观展的观众很多,人们大多携妻挈子。有的为艺术,一家子鉴赏“一家子”;有的为仰慕,一家子好奇“一家子”。

  老照片忠实地记录着过往。展厅内人流川流不息。73岁的衢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叶裕龙,依然记得1998年夏天的那场同名展。也是这样,一群人来,又一群人来,接踵摩肩的盛况。欣赏之余,人们不由得交口称赞,“这一家子不简单!”

  这一家子的故事,要从祝氏第一代祝维良说起。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爱读书,擅画画。他的爱人毛鹤仙,聪明伶俐,端庄大方,夫妻鹣鲽情深。为追求艺术,祝维良曾订阅了大量的文艺书刊,购买了一大批世界名画和各种艺术图片,家中绘画用品一应齐全,屋内时常笔墨飘香。

  然而,生活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1952年,刚满37岁的毛鹤仙因病逝世,祝维良独自扛起养育6个孩子的重任。

  “宽厚谨慎做人,勤奋踏实做事,学而不倦求新。”这是祝维良对孩子们的教诲。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孩子们没有怨尤只有感激,感激父亲给他们带来了口中食身上衣,感激父亲的八宝箱,那里装着那么多的好书:《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芥子园画谱》等画谱,而《新观察》《旅行家》等走在时代前沿的新画册的到来,就是六个孩子围坐煤油灯下的“饕餮盛宴”。

  书画,饥读之可以当肉,寒读之可以当裘,苦闷时读之可以当金石琴瑟。祝维良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他言传身教,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美和艺术的种子,即使是在艰苦岁月也葱茏生长。

  二

  “家中贫病交加时,艺术就像生活中的一扇天窗,让我们感受阳光雨露。”对于六个孩子来说,画画就是青少年时代的全部生活意义。

  大哥祝鹏常是边喝药边画画长大的。母亲过世的第二年,刚读高中的祝鹏常就因病休学。不能读书,不能干活,不能去外面走走看看,祝鹏常唯一坚持做的事就是画画。此刻,死亡的阴影始终萦绕在他头顶,画画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

  那是一幅他创作于1956年的画作,《煎药》。画面中只有一张床,地上一只小火炉,火炉上一只黑色的药罐,似乎可以闻到药罐里冒出的刺鼻中药味,让人很压抑。但火炉上一道红红的小火苗在燃烧,给整幅画面带来了一点温暖。祝鹏常后来常说,如果不是画画,可能自己早已不在人世间了。

  病情好转后,祝鹏常开了一间画店,给人画肖像画,赚几块钱贴补家用。画店很小,却是弟弟妹妹们的艺术大本营。一有空闲,祝氏兄弟姐妹就聚到这里画画。在大哥祝鹏常的带领和影响下,兄妹间经常切磋创作,提高书画技艺。

  始自唐代,江山盛产一方西砚。石料产于当地大陈山区幽谷深渊的山溪旁岩坑中,且常年被泉水所浸润,石品极佳。经过能工巧匠的一番打磨,此砚研之无声、贮墨不涸、遇冷不凝、呵气成雾,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盛赞。

  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哥祝渭洋担任江山艺术雕刻厂厂长。雕刻厂的成立,正是为了恢复西砚生产技艺。后来,三弟祝鹏杭接过了哥哥手上的担子,致力于西砚雕刻技艺的不断创新,西砚产品不断推陈出新。2009年,西砚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祝鹏杭创作的南孔家庙孔子像、烂柯山忠壮陵园徐徽言塑像、江山须女泉塑像等雕塑作品,与祝渭洋创作的仙霞关标志雕塑、程犁(祝瑜英之女)创作的清漾古村毛子水半身铜像等,已成为三衢大地一个主要的人文地标。

  祝家小妹祝瑜英能文善画,2008年应征撰写《浮石潭记》一举夺魁,并勒碑立于浮石潭畔的浮石亭。此碑由祝瑜英撰文、程逵鹏(祝瑜英夫婿)书丹,程之弟子刘天生镌刻。曾有名家点评,此碑有文、书、刻三绝,一时“珠联璧合书文配,满城争说‘夫妻碑’”。

  时移岁迁,祝氏“一家子”在琴棋书画,诗文篆刻诸多领域,辛勤探索,各有所得。每年夏天,这一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共同探讨在艺术上的长进收获。1998年,他们把聚会定在了衢州,举办《一家子》美术作品展,引起轰动。

  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是这家人内心深处一脉相承的精神基因。艺术之光可以照亮黑暗,照亮前进的道路,让人们能在世俗日常生活里认真地活着。

  三

  “二十年后,我们办这个画展,是一种感恩。”在《一家子》艺术档案展开幕式上,祝家小妹、三衢古琴社原社长、衢州市政协原副主席祝瑜英女士如是说。

  家风不辍代代传。去年,祝氏家族相聚时,商量出一本家庭成员的艺术作品集:《十八曲弄人家——记“一家子”艺术的传承和探索》,主题就是感恩。在家族微信群里,一则通知传开来:感恩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改革开放大好时代,感恩家乡父老乡亲的关心厚爱。这则通知从亲人圈传到朋友圈,又从朋友圈传到熟悉不熟悉的人群。

  所有的热爱并未随时间消失。当地有不少人依然记得1998年的那场展览,他们建议祝家人在作品集出版前办个书画展,让美好的事物再次讲述下去。每每翻看二十年前的那本展览留言册,祝瑜英亦是百感交集。就这样,举办《一家子》艺术档案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漫步展厅,两百余件展品包含了祝氏一家的各类美术作品档案、琴棋书画活动情况和众小辈学习实践记录等图文资料。有慕名前来的参展者感慨,这一大家子几十年来都在追梦、圆梦的路上,长辈带着小辈艺术传承绵延不绝。可以说,这样的“一家子”在浙江省、全国都是凤毛麟角。

  谁能说不是呢。二十年前,“一家子”16人参展,作品多且富有特色;二十年后,“一家子”再次踏进衢州市文化馆办展,此时,参展者已达30余人。“一家子”儿(媳)女(婿)19人,以书画为职业的就有15人之多。其中,不少人已在浙江省乃至中国美术界崭露头角。

  就像蒲公英一样,种子飞到哪里,那里就会开出花朵。祝帅青、祝鸣宇、秦佳韵、王惟山、孙能等,祝家小字辈在美好的艺术氛围中长大,在风清气正的教育中成长。他们的创作更富有学院派风格,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从幽深的十八曲巷飞出,飞向更辽阔的地方。

  礼者,人道之极也。在南孔文化、千年儒风的沐浴下,纯朴、包容、好客、友善、感恩、尊重,是衢州民风最具识别性的标志。有人说,吸引人们走进这里观展的动力,除了“一家子”追求生活艺术化的态度,更在于“一家子”代代相传的衢州好家风——那是沐浴成长的“人之初”,教育人们学会欣赏美好,去向往成为更美好的人。走近“一家子”,是一种奇妙的精神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瞧这一家子,多几家更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十八曲弄有人家 2019-05-26 10181774 2 2019年05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