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声 大教无痕
——记省功勋教师、玉环市教研室教研员郑青岳
本报记者 徐子渊 夏逸凡 通讯员 潘玲惠
“只要他一松口,恐怕国内一些中学名校和师范院校都会去聘请他。”此言不虚,玉环市教研室教研员郑青岳在全国中学科学教育界早已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在近40年的教研生涯中,虽然从未离开过玉环这个偏僻海岛,他却是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在全国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曾参与编写国家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等教科书,负责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科书《科学》的物理内容编写……
“郑老师是我的恩师,他对我的指引贯穿在我的整个教学生涯。”说起郑青岳,北师大台州附中副校长徐立海充满着敬意。
采访当天,正值郑青岳应邀前往北师大台州附中讲课。讲座开始前半小时,200多个座位已坐得满满当当,听课者全是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者风范,正是郑青岳这个拥有30多年党龄的教研员坚持不懈追求学术的人生写照。
听课评课是教研员的常规工作。郑青岳有个习惯,就是听课尽量从第一节课开始。上世纪80年代,玉环交通不便,他常常天刚蒙蒙亮就出门,坐着手扶拖拉机,翻山越岭赶往学校。工作中,郑青岳养成了撰写听课札记的习惯,“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与提升过程,为我进行教学研究积累了大量鲜活素材。”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培养教师是教研员的基本职责。“我对教师的培养,不仅追求有形成果,更追求工匠精神、学术态度等宝贵的无形成果,因为它们往往具有更广泛而持久的迁移效应。”2016年,郑青岳接受委托主编《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科学实验活动》。利用这一机会,郑青岳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并联合省内70多位教师共同承担编写任务。他反复推敲每一份书稿中的每一个细节,一次又一次提出修改意见,有的内容前后修改了10多次。经过一年时间,5本高质量的教材正式出版。
“郑老师就是一个‘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工作室团队成员、玉环市实验学校科学老师游爱艳回忆说,“当时郑老师要求我们6个成员每人拿出5个选题,而他自己提供了60多个。随后在这100多个选题中反复讨论、比较,最终选择了18个具有代表性的选题。”
郑青岳还曾用了两个3年的时间,分别组织玉环市高中物理、初中科学优秀教师开展高中、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化工作。他对老师们上交的教学设计文本进行深入研讨,细致打磨,对近80万字的稿子逐字逐句反复修改。如今,反映这两项工作成果的《高中物理典型课例优化设计》《初中科学典型课例优化设计》已正式出版。
参加教科书编写时,郑青岳满怀激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常常连续10多天每天只睡几个小时,过度劳累曾使他在一次审稿会上晕倒。对此,郑青岳心中有一笔“账”:教科书是有着巨大乘数效应的书,关乎一代人成长。“所以我觉得为此无论付出多大的精力和代价都是值得的,也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疏忽和懈怠。”
与学术追求上的不懈进取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郑青岳在生活追求上却是不断“退让”。
1980年,在台州师专3年每年都是三好学生的他,毕业时婉拒学校的挽留,回到玉环海岛工作。
1984年,年仅28岁的他有望被提拔为玉环县教育局副局长,然而在考察阶段,他主动说服自己的老师、当时的组织部长不要考虑他,理由是:“我只想做一名教研员。”
2002年,上级要将他调任台州市教研室主任,他婉拒了;省教育厅、一些高校多次向他抛出“橄榄枝”,也都被他一一婉拒。
他的理由同样简单:“我只有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教学研究上,才能将工作做得让自己满意。”
然而,当陈屿中学、玉环中学先后提出要求,希望他去带班兼课时,他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既能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也是我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的好机会。”郑青岳说。
正是这种专注,使郑青岳攒下了另一笔巨大的“财富”: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个人专著12本,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科书、拓展性课程和教学参考书有57本;有11项成果获得省级一等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党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首批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