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省残疾人艺术团的幕后故事——
艺术,让人生不再残缺
本报记者 沈吟 通讯员 何丽军
用舞蹈的节奏,打破耳畔的寂静;用音乐的旋律,驱除眼里的黑暗。
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歌舞团体。表演者是来自全省各地的视障人、听障人、肢障人等。他们乐观向上、顽强拼搏,在残缺中寻求完美,在舞台上尽情绽放,既诠释着自己不凡的人生,也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这就是成立于1989年的浙江省残疾人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5月17日下午,“新时代 共奋斗”特殊艺术百场巡演在省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从令人惊艳的《红船》到激扬澎湃的《钱江弄潮》,在艺术团30岁生日之际,全体演职人员奉上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深深地震撼了台下的观众。
演出前后,记者走进艺术团,对话演职人员,了解台前幕后的故事。
一个温暖的家庭: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
“1、2、3……”歌手盛恒江搀着郭换婉,数着台阶数,缓步向排练厅走来。
这是记者在位于杭州小和山的省残疾人体训中心排练厅看到的一幕。因为盛恒江下肢不便,郭换婉则有视力障碍,两人自发地相互照顾。集中排练以来,这样的画面经常能看到。
郭换婉是艺术团的新人,去年10月才正式入团。这次巡演的首场演出,她带来了两首歌曲,《春满畲乡》和《共享芬芳》。
6年前,郭换婉还是一位视力正常的幼儿园老师,业余喜欢唱歌,曾参加舟山的青歌赛并获冠军。但因为眼底病变,她的视力每况愈下,刚开始还能摸索着出门,近两三年只能勉强感觉到光影。
两年前,得知郭换婉歌唱得不错,艺术团的舟山籍文艺骨干郭新林,建议她加入艺术团,没想到被她一口回绝了。“那时人生处在低谷,而且觉得自己是参加青歌赛拿过奖的,对特殊艺术很抵触。”郭换婉说,因无法独立出门,又不愿加入艺术团,她只能把自己闷在家里。
去年7月,郭换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艺术团在杭州举行的声乐培训班——这是艺术团每年的固定项目。她出色的嗓音,一下子吸引了艺术团团长曾广海的注意。“你的歌路很宽,来艺术团试试吧。”曾广海力邀她加入艺术团。这一次,郭换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了艺术团,并迅速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去年10月,在省第十届残运会开幕式上,她引吭高歌,用一曲《共享芬芳》唱出了心声。
“很高兴成为艺术团的一员,大家互相照顾,非常温暖。”郭换婉笑着说,“虽然平时大家散落在全省各地,只有演出时能遇到,但聚在一起就很开心。最重要的是,跟之前相比,我更自信了。”
“5月17日的这场演出,是我第一次站在省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表演,心情既紧张又兴奋。”谈到这次演出,郭换婉说,因为是首次尝试演唱畲族风情的流行歌曲,没来杭州集训前,她就在家里练唱了两周。
像盛恒江和郭换婉这样相互配合、团结互助的演员,在艺术团里随处可见。比如,听障小伙子抬起轮椅,帮肢障同事上下台阶。再比如,每次演出的舞台定点、服装管理、道具摆放等工作,都由演员们协作完成。
叶征与谢晓曼是艺术团里的两位“元老”。他们年龄相仿,外出表演时经常同住一屋,相互照应。两人在艺术领域也各有造诣。每当团里表演《千手观音》时,叶征都是站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谢晓曼,几十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歌唱梦想。2017年的第九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她的琵琶弹唱《蝶恋花·答李淑一》技惊四座,不仅荣获声乐类一等奖,还被选定为闭幕式节目;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她的琵琶弹唱《姑苏好风光》又获特等奖……“我想通过歌声告诉大家,我们残疾人也可以活得很精彩。”谢晓曼说。
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耳……大家一起排练、生活,筑就了一个温暖有爱的大家庭。
一支优秀的队伍:
折翼的雄鹰,仍然能高飞
艺术团里有一支由5位肢障男歌手组成的雄鹰组合,他们用轮椅舞和歌声唱出了的心声——折翼的雄鹰,照样能够飞翔。这是艺术团所有演员的缩影。
立夏时节,省残疾人体训中心排练厅有些闷热。 24名小伙子随着手语指挥翻转腾挪,模拟出钱塘江潮水的涌动——这是群舞《钱江弄潮》的排练现场。而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都是听力障碍者。
因为无法通过音乐感知舞蹈的节拍,只能一遍遍练习,将每一个节拍和动作默记在心。自5月5日集中排练以来,他们的衣服一天内总要被汗水浸湿好几回。
一旁的16名女舞蹈演员,也在紧张排练节目。这几天,大家每天从早上8时半开始一直练到晚上8时半。一天高强度排练下来,腰酸背痛,但没有人打退堂鼓。
艺术团成立以来,创作、表演的节目在全国各类文艺汇演中屡获金奖,并两次获中宣部、中国残联等颁发的全国残疾人文化艺术最高奖——“奋发文明进步奖”,多个作品在央视展播。
可事实上,这是一支由业余人员组成的团队。团员们年龄不同、职业各异,有人在企业工作,有人在家务农,有人还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平时他们分散在全省各地,只有遇到演出时,才会在艺术团的召集下聚到一起。
一支业余的队伍,如何献上高质量的演出?答案只有苦练。
1985年出生的蔡赛锋,是男舞蹈演员里最资深的一位,这个年纪对于一个舞者来说已属“高龄”。他用最原始的办法,模仿造型,一遍又一遍地摆身段、做动作,去学习展示力与美。他打着手语告诉记者,自己2001年加入艺术团,表演过《同行》《青石板》《群雕》等舞蹈。每当表演结束,看到观众们高举双手热情地挥舞时——这是听障演员们能“听”到的掌声,演员们都会露出喜悦的笑容。“艺术团实现了我的价值与梦想。”这是蔡赛锋一次次重返舞台的原因。
艺术团每年的巡演场次是20场,5月和10月是巡演季,也是团员们重逢的季节。这一次的巡演更加忙碌——两年内要完成百场巡演。
这些年,除了省内巡演,艺术团还走出浙江,先后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受到高度赞赏;2012年,还参加联合国公务员日“和谐之声”文艺演出活动,被授予联合国荣誉证书。
一项奉献的事业:
幕后的英雄,特殊的艺术
5月17日的这场演出是百场巡演的首演,连演两场后,又要马不停蹄地开启全省巡演。演员们紧张排练,身为“后勤总管”的姚琳,也忙得不可开交。
姚琳是艺术团第一批听障舞蹈演员,在艺术团跳了20多年舞蹈。这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跳舞已有些力不从心,但舍不得离开艺术团的她,决定留下来,为团里打理各种事务。
她清楚地记得,艺术团的前身残疾人自强艺术团是1989年9月15日在杭州剧院成立的。22岁的她有幸被选中,成为浙江第一支聋人舞蹈队的一员。从此,舞蹈为她的人生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
“进团后练的第一支舞蹈是《采茶舞》。我们待在海宁的福利企业里面集中训练,条件很艰苦。第一批只有8名女队员,最小的才14岁。”
辛苦的排练是值得的。姚琳告诉记者,她们第一次代表浙江残疾人参加全国性艺术比赛,就捧回了一等奖,“知道消息后,小姐妹们都特别开心。”
近段时间,也是艺术团一年中最紧张忙碌的时刻。不巧的是,姚琳的丈夫住院了。面对近百位残疾人演员的演出和生活需要,她不得不把照顾丈夫的重担交给了儿子。“现在团里的节目越来越多,演出水平越来越高。能把青春和汗水献给特殊艺术事业,我很自豪。”
幕后英雄还有很多。90后年轻人翟元瑾和周岳雯,是艺术团里的舞蹈老师。台上,他们是指挥,背对观众,面朝演员,用手语打出节拍,指挥动作;台下,她们是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每个舞蹈动作。
“之前从来没和残疾人演员相处过,5月刚来的时候有点紧张,但发现大家都很热情友好,也就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周岳雯说,最近自己正在努力学习手语,方便与舞蹈演员们交流。
“曾经,艺术团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好在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专业人才加入艺术团。”谈到未来,省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前任艺术团团长陈小琼希望省残疾人艺术团继续带动全省的特殊艺术发展,展现残疾人风采,共享艺术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