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径山镇以“三十六计”精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径山镇以“三十六计”精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今年以来,径山镇把垃圾分类工作放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大局下来进行谋划,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党建+民主协商+生态”工作方法,从统一思想、凝聚民智、克难攻坚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民主协商“十法”并在全域推广,实现垃圾分类群众知晓率100%,参与率80%,正确率70%的阶段性目标。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实际管用的“垃圾分类径山三十六计”,推行以来收效明显,今年4月份日均生活垃圾清运量同比去年下降22.49%,同比区控量指标下降13.80%,取得余杭区镇街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一、精心谋划 全力推进

  径山镇强化党建统领,将垃圾分类作为重点工作,注重党委谋划、着眼机制建设、扎实工作举措,推进垃圾分类取得实效。

  示范带引领计。结合全域旅游“三个产业带”建设重点,即漕雅线至径山寺禅茶文化精品产业带、长径线至径山寺森林营地公园产业带、207省道以东田野牧歌农耕文化产业带,强力推进以沿线村庄景区为重点的垃圾治理示范建设,辐射周边地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3”闭环计。发挥镇大督查办“1+3”组织运作架构,“1”即一个办公室,负责工作统筹和问题交办,“3”即工作推进、环境卫生(垃圾分类)、作风效能督查组。形成督查—曝光—问责—整改工作闭环,机制化推进全镇垃圾分类。

  线上包干计。按照村社、小区、集镇、机关事业单位、规上企业和民食民宿等进行分类,分别由各线分管领导和责任科办牵头落实,实行“三个一”机制,即各线负责一块责任田,每周开展一轮检查,每月实行数据一对比。

  每月排名“三红三黄”计。镇每月开展“村社垃圾治理大比拼”活动,对于排名前3位的村社发放流动红旗奖励,排名末3位的黄牌警告,在政府大厅张榜公示。

  每月现场推进计。镇班子成员、村社领导、责任科办每月参加现场观摩垃圾分类示范区,通过先进村经验交流、后进村社表态发言,再由镇主要领导点评,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

  每季村社书记述职计。落实垃圾分类一把手领衔机制,每季度由村社书记就党建统领垃圾分类工作情况向镇党委进行报告述职,结果与个人考核挂钩。

  村社干部奖金挂钩计。实行村社干部奖金与垃圾分类考核成绩相挂钩的办法,并对“年终考核被评为良好以下等次的村社,年度不能评优”等内容进行明确。

  “1+1”联村组团捆绑计。实行联村组团和村社捆绑,联村组团成员和网格长(村干部)捆绑,真正发挥两者合力。

  党员干部公示计。对全镇党员干部家庭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每日公示,接受周边群众监督,督促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方引入检查计。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实施村社垃圾分类日常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垃圾治理比拼的依据。

  二、专项举措 长效运行

  径山镇在垃圾分类开展过程中注重分类施策、规范运行,全面促进长效管理机制形成,长效常态推动垃圾分类上新台阶。

  “斤斤计较”计。对厨余垃圾和其他生活垃圾分别进行称重,每日将各单位厨余垃圾收集量和生活垃圾控量完成情况发送至镇村主要领导,每周通报总量排名。

  收运定位计。对全镇物业公司垃圾清运车安装GPS车辆定位器,做到厨余垃圾清运车按照点位进行收集。

  专线收运计。镇厨余垃圾收集车按照点位线路,每日实行专线统一收运。

  督导定人计。13个村和2个社区配备一定数量的督导员,实现每周网格农户督查检查全覆盖。

  专人专管计。各单位、村社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垃圾分类工作。

  民食民宿专运评星计。做好民食民宿垃圾减量工作。每月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民食民宿星级评定挂钩。

  精品区块音乐线计。在小古城村钱三组、径山村禅茶第一村等“美丽乡村”精品区块,实施“垃圾不落地音乐线”模式,村民听到音乐将自家的垃圾进行分类投放。

  水果店专时特运计。在每日两次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固定时间上门为水果店实施收集服务。

  农贸市场固定计。农贸市场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较高,安排专人负责垃圾分类收集,镇统一安排收运。

  径山景区专线计。针对径山寺游客较多(年均100万人次)、厨余垃圾产生量较多特点,镇城管中心和寺院分别安排专人负责垃圾分类督查,镇安排收集车每日定时分类收运。

  三、汇集民智 一线创新

  径山镇党委集思广益、精准施策,大力倡导推广基层一线生动实践,创新有效工作方法,切实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的实际难题。除了上面的20计,还有网格比拼计、村规民约计、四分之一带动计、“前溪大妈”计、“夫人”计、抓大带小计、农村红白喜事计、笋壳巧用计、大件垃圾拆分计、工业垃圾分离处置计、房东责任计、三个“百分百”计、农村虎哥计、红黑榜公示计、积分奖励计、收集投放互考计等16计,一共36计,计计都凝聚民智,从实践得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前溪大妈”计,是该镇前溪村挑选出一批热心公益、办事公道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作为督导员,组成一支“前溪大妈”队伍,每日上门检查农户家庭垃圾分类情况、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每月与网格长、专职网格员合作交叉检查,对分类情况进行打分,成为村垃圾分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镇党委将“前溪大妈”经验及时进行推广,全镇涌现出更多“径山大妈”“径山大伯”现象。 (金鑫)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径山镇以“三十六计”精准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2019-05-10 浙江日报2019-05-1000010;浙江日报2019-05-1000011 2 2019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