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三代同行 增强四力 同走新闻路

35年前,《浙江日报》讲述了鲁冠球带领乡镇企业闯世界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次探寻

鲁冠球成功之路,为何能走这么远

  “突突突”,一辆卡车停在了萧山万向节厂的门口。车上跳下来两位年轻人和一位中年人,他们是来自杭州的记者,听说“钱潮牌”万向节成为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产万向节,特意来此会一会厂长鲁冠球。

  ——35年前的这一幕,当年鲁冠球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在万向集团档案室,我们看到了3位浙报记者合写的《鲁冠球成功之路》的剪报,被收录在一本泛黄的上世纪80年代有关万向报道的剪报集中。从万向收录的资料来看,这应是第一篇关于鲁冠球的人物通讯。这篇写于1984年的文章,末尾给出的人物评价是:鲁冠球,敢于打破旧秩序的弄潮儿。

  即便是用35年后的眼光来打量,对鲁冠球的这一评价依然中肯。1984年,是鲁冠球承包乡镇企业的第二年,他拿到了3万套来自美国的万向节订单,加上之前因其承包乡镇企业应得奖金引发了一定的争议,浙报记者特地前往一探究竟。

  浙报的报道刊发后,迅速引发全国媒体对鲁冠球、对浙江改革的跟进关注,刊发了大量报道。35年来,鲁冠球和他率领的万向就像是一面旗帜,始终飘扬在浙江经济改革发展的最前沿,见证了浙江经济、中国经济的成长壮大。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鲁冠球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让历史告诉未来。如今,斯人已逝,万向还秉持鲁冠球精神奋勇直前吗?谷雨时节,当年写就《鲁冠球成功之路》的老记者和我们一道,再次来到万向探寻答案。

看准了的事,勇往直前

  35年前,莫晓平在鲁冠球身边当文书。5月,他在厂里接待了浙江日报的3位记者李丹、迟全华和周守瑾。

  1984年,拥有世界上最多万向节专利的美国舍勒公司代表在广交会上相中万向,下了3万套万向节订单,那是中国汽车零部件第一次出口美国。

  3位记者白天蹲守在万向节厂,逮着谁就和谁聊上一会儿,晚上3个人钻进厂里的一间高低铺宿舍,苦思冥想怎么写好这篇稿子。他们花了4天时间在万向节厂进行座谈、外围了解。“他太忙了。”周守瑾回忆,到了第五天,鲁冠球正式接受采访,从上午10时一直和他们畅谈到下午,稿件中许多细节,都是一点一点从鲁冠球口中“抠出来”的。

  对鲁冠球的精准刻画——“一旦拿定了主意,就勇往直前”,从35年前的那篇稿子被印成铅字起,就一直贯穿着万向发展之路。

  虽然当时中央对集体经济的政策在逐步放宽,但很多人对于“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耿耿于怀。当时厂里闹了个“奖金风波”:承包第一年,鲁冠球应得8.7万元奖金,但有报道指责鲁冠球搞承包不对,甚至把此事报给中央,最终鲁冠球没有拿这笔奖金,才平息了争议,但他继续走承包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厂里有一辆载货用的5吨大卡车“吉摩西”,鲁冠球常用它接送一些大企业的工程师给职工上课。但用卡车去接客人,鲁冠球很不好意思。

  什么时候能造汽车就好了。要便宜一些的,更多人买得起的。鲁冠球立下了这样的誓言:“造汽车是我的一个梦,这个梦,我圆不了,我儿子、我孙子一定要圆!”

  “那是80年代啊,汽车还很稀奇,老鲁提出要造车!”在万向一二三公司展厅,摆放着一辆蓝色的Karma电动汽车,目前已经退休的记者周守瑾和万向集团资深副总裁管大源并排站着,无限感慨:“老鲁的造车梦,圆了。”

质量上的事,融进灵魂

  鲁冠球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具有质量意识的企业家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鲁冠球曾把40多万元的次品当废品卖掉,以此警醒员工增强质量意识。这比“海尔张瑞敏砸冰箱”还要早两年。次品拉到废品回收站的故事,也被写入了《鲁冠球成功之路》。

  在这次采访过程中,周守瑾第一次听到了“万向节银质奖”的故事。早年鲁冠球要求万向的零部件产品必须符合省优,必须获得部优、国优,当时万向是汽车零部件领域唯一获得国优银质奖的企业,“为什么是银质奖?”管大源笑着说,当时国家对零部件产品不设金质奖,所以银质奖即是最高奖。

  万向早期的一系列企业管理制度,管大源是起草人之一。“早期的万向是草根出身,能够在市场站住脚靠的完全是质量。”

  少有人知道,万向30年来保留着一个传统:每周上报质量报告。这是一份“报忧不报喜”的周报,每个分厂生产制造单元的负责人要把每周发现的问题汇总报告上去。这份周报最终会送到鲁冠球的案头。而今,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再忙,也必须过目。鲁冠球有时候会在报告上作批示,然后下发到每个生产制造单元的负责人。

  鲁冠球的批示上写了些什么?我们从万向集团的档案室里发现了一封鲁冠球董事长给各厂厂长、中层干部的信。一二三四五,其中第二条讲的就是质量——

  “要提高质量。由于过去大家一贯重视质量,企业才有今天。还是老话重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为什么写上这一条,鲁冠球对当时来访的3位浙江日报记者分析过:“由于产品供不应求,有的客户提出报废的不合格产品也要买走。公司里有的同志动了心。我说坚决不行,产品质量一丝一毫不能放松,所以写了第二条。”

  今天万向产品的质量,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名片,也是中国制造的名片。2013年,万向钱潮获得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15年,万向获得中国商标领域的最高荣誉——“中国商标金奖·商标创新奖”。

  在质量上较真的万向,就像是一颗品质制造的种子,随着浙江经济的成长成熟,结出了更多更丰硕的果实。而今,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为目标,一大批有实力的“浙江制造”企业正脱颖而出。

市场上的事,先人一步

  捕捉商机上,鲁冠球素来敏感和果断。

  30多年前,鲁冠球第一次到北京去“灵市面”。得知国产汽车的万向节已供略大于求,而进口汽车的万向节尚无人生产时,鲁冠球眼睛一亮,当场表态:“我们来搞。”

  从生产第一个进口汽车的万向节开始,后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1984年万向节打进美国市场,是由美国舍勒公司这个“师傅”领进门的。然而,2000年10月,万向收购了舍勒公司。这是万向从田野走向世界的标志。作为一名企业家,鲁冠球高瞻远瞩,眼光很早就瞄向了国际市场。

  “鲁冠球不是拍脑袋决策的人,他是动脑子的人,不吹牛,基本上说过的话就一定能兑现。”35年前,周守瑾就已发现鲁冠球身上的这一特质。

  鲁冠球的市场敏锐度超出了很多乡镇企业家。“要与世界的大环境融合才能壮大。池塘有多大,鱼就有多大,在我们河里的鱼是草鱼,到了大海那就是鲨鱼。”改革开放30周年时,鲁冠球曾说,万向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间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当年万向是在夹缝中实践。在和美国企业打交道的这30年中,开始是学习,后来是合作,现在已经发展到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

  万向只是一个缩影。35年来, 一批本土民营跨国企业在浙江成长起来,阿里巴巴、吉利汽车、均胜电子……在全球舞台上,他们与国际巨头共舞,日益展现出一流的竞争力、娴熟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而今,接过万向国际化这一棒的鲁伟鼎表示,过去40年,万向国际化以“走出去”为主,从田野走向世界。未来40年,万向国际化将以“引进来”为主,从世界返回田野。“家父一生,创建了万向,留下了精神。我要做的,是创建万向创新聚能城,留下奋斗的足迹。”鲁伟鼎说。


浙江日报 三代同行 增强四力 同走新闻路 00006 鲁冠球成功之路,为何能走这么远 2019-05-08 浙江日报2019-05-0800017;浙江日报2019-05-0800021;浙江日报2019-05-0800024;10006610 2 2019年05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