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别报道·征文摘登

造剧院时村里来了记者

  我对《浙江日报》的最早印象,始于37年前。那年,我们村子里有个青年农民,向《浙江日报》写信反映问题,引起全乡轰动。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吹来。那时位于山区的家乡,与许多农村一样,文化生活非常缺乏,没有电视,没有戏曲活动,两三个月放一次露天电影。报纸只有公社办公室和大队书记家才有。记得那时的公社书记姓王,为了让全乡村民看上戏曲演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他拍板决定在公社所在地建造一个大剧院。

  这个建设工程对当时尚未完全走出温饱的山区来说,实在是一个恢宏壮举,很多村民为了能看上戏曲演出欢欣期待,但也有人不理解。我们村里的一个青年农民就认为公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老百姓刚有口饱饭吃,如果大伙都去看演出,那么田地谁来种?现在看来这个思想十分幼稚,但当时他头脑一热,片面思考,就写信给《浙江日报》,信的内容大意是移山造剧院是好还是坏,希望浙报派人调查。

  浙报要来采访调查。这个重大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村民们奔走相告,议论纷纷,大伙都说:“造了剧院,就能看上大戏,这分明是桩大好事嘛。”当时剧院还未完全竣工,村民们都在担心剧院建设会不会停。

  浙报记者果然来了,在认真听了公社的剧院建设情况介绍,又去实地踏看后,对这件事下了结论:建造剧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公社书记做得对。最后浙报记者又叮嘱公社书记:“改革开放,不但要改变群众生活,还要改变群众思想,对那个写信的农民,既要肯定他敢于反映的精神,还要向他宣传解释党的政策主张,帮助他纠正认识偏差。”

  我曾与那位农民就写信的事情作过交流,他说主要是平时缺少看书读报,对党的政策主张了解不多,以至把一件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的事,错误理解成不正确的事。但《浙江日报》严肃认真对待读者来信的作风,让他深以为敬。

  是的,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浙江日报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也应该永远是这样。

  (作者为绍兴市上虞区岭南乡泰岳村村民)


浙江日报 浙江日报创刊70周年特别报道·征文摘登 00008 造剧院时村里来了记者 2019-05-07 浙江日报2019-05-0700025 2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