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三代同行 增强四力 同走新闻路

科技创新点亮兴农路

  毛泽东同志1958年视察浙江农业科学研究所,亲自扶犁耕地。这种身体力行的做法,对农业科研工作和农机事业发展,以及推动农业科技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浙江农业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解决吃饭问题,农业科技工作总体上也围绕粮食生产开展。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我省实施耕作制度改革,单季改双季、间作改连作、籼稻改粳稻、低产改高产、一熟改多熟。这需要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创新。我们接受第一次“绿色革命”的成果,水稻高秆变矮秆,极大提升了产量。省农科院利用原子能辐射诱变技术育成水稻新品种“原丰早”, 早熟、产量高,解决了连作早晚稻的季节矛盾,获1983年国家一等发明奖。原浙江农业大学利用辐射诱变技术育成水稻早籼新品种“浙辐802”,种植面积连续15年居南方早籼稻首位。本世纪初以来,以宁波市农科院为主力,我省自主培育出“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良种,产量高、米质优,在增产增收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这一阶段农业发展的突出成果,就是使浙江从缺粮省转变为自给省,最后成为余粮省。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粮食问题解决,我省开始逐步调整种植结构,经济作物占比不断上升,农业科技重心也转移到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支撑。浙江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地分布零散,我省因地制宜采取“一村一品”发展模式,村品特色与当地特点相结合,农业经济与当地特色的商品经济相整合。在这一进程中,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走向生产一线,大量新品种和实用技术涌现出来。余姚杨梅、玉环文旦、安吉白茶等均是知名农产品品牌。浙江农民人均收入长期走在全国前列,这种独特的效益农业发展模式是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省规模小、劳动力投入密集的发展模式制约因素不断凸显,发展信息农业、智慧农业,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浪潮的背景下解决农业机械化和环境问题,成为当前浙江农业科技的一个关键命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创意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迅猛;可以想见,在品质育种、优质生产、食品安全等领域,也将会有更多创新成果。

  (作者系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


浙江日报 三代同行 增强四力 同走新闻路 00004 科技创新点亮兴农路 2019-05-05 浙江日报2019-05-0500021 2 2019年05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