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亲历

感受宁波闹市景区的美丽嬗变

月湖重光记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城名胜半在湖。与西湖对于杭州的意义一样,月湖对于宁波的意义,与其说是闹市区一个景点,更不如说是宁波市的文化地标,宁波人的心灵地标。

  一池湖水卧在高楼鳞次栉比的宁波海曙闹市区,月湖给一座城市平添风雅气度。开凿于唐贞观年间的月湖,水域面积9.6万平方米,历经1500年,月湖成为浙东学术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月湖南岸的院士林里,110多棵银杏树风姿绰约,闪烁着宁波籍院士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精神。

  过去十几年,月湖经历重生。一个小小的城市公园实现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浓郁着璀璨人文精神的景区。五一假期前夕,天一阁·月湖景区招募近百名汉服爱好者,他们将在节日期间身着汉服穿梭景区,又将是一道美丽风景。为了感受月湖的美丽变化,在一个明媚春日,我们走进其中探寻嬗变细节。

一滴水的净化

重建月湖生态系统

  从宁波最繁华的天一广场向西行走,十几分钟后拐至镇明路,一片静谧扑面而来,这里就是月湖了。目之所及,明媚春光中,月湖水光潋滟,岸上草木葱茏,春花灿烂。一池湖水清澈倒映着岸上柳条绿樟,偶有鲫鱼跳跃水面,一幅江南春光美图。

  我们和王栋约在月湖西岸见面,他是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这几年,这家企业负责治理月湖水,王栋就成为这里的常客。

  为了近距离感受月湖水,王栋邀请我们坐上一艘小船,泛舟湖面对话。在船上,我拿一个矿泉水瓶灌了大半瓶湖水,太阳底下清澈透明泛着明晃晃的光。指着我手中的瓶子,王栋说:“你看,这水还是很干净的吧!”他的语气充满笃定,仿佛这几年在月湖的所有努力都在我手中的这瓶水中得到印证。

  一汪清水泛着粼粼波光,岸上游人踏春,用手机定格碧水春花。月湖水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感到欣喜。作为宁波人,我清楚地记得月湖几年前遭遇的水体危机,夏天湖水泛黑,常弥漫臭气,闹市区的一个景区成为很多人避而不及的区域。一些长期住在月湖附近的居民佐证了我的记忆,他们告诉我们:“有几年夏天湖水经常散发臭气,有时候还会有成片死鱼漂浮湖面。”作为水治理从业者,王栋长期跟踪月湖水质变化,他用专业语言向我们描述当年那场水体危机,“几年前,月湖藻类暴发,局部出现季节性黑臭,水质检测为劣Ⅴ类水体,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

  水的变化开始于两年前,月湖所在的海曙区启动水生态综合整治,包括清淤及淤泥处置、水质提升等五大工程。通过PPP模式治理月湖,宁波天河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这一项目。“PPP模式意味着前期治理投入由企业承担,一旦验收没通过,我们企业就血本无归,压力还是蛮大的。”王栋笑言。

  月湖治水行动就像一场高科技应用的综合舞台。“别看湖面水波不兴,其实湖底下进行了大改造。”王栋给我们看了一段记录月湖整治全过程的视频,可以看到湖水被抽干、清淤、铺生态除磷剂然后灌水的全过程。“这是世界一流水平的一种生态钝化技术。”王栋颇有些骄傲。为了让月湖水“活”起来,他们还在月湖建立一套“秘密武器”。“走,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跟着王栋来到月湖南侧一个类似小木屋的神秘建筑前,“这里就是我们净化活水的内循环系统。”

  草木掩映中,小木屋与景区环境融为一体。我们走进小木屋才发现里面暗藏玄机,地下几台大型加压设备正有条不紊地运行。“这就是净化活水最核心的‘黑科技’,”看到我们脸上好奇的神情,王栋卖起了关子,“打个比方来说吧,这个系统类似于小型污水净化厂,像给月湖做透析一样,将杂质分离,从而净化湖水。”目前,根据自动检测站检测到的水质情况,系统净化流量达到每天1.6万立方米,按整个月湖36万立方米计算,20多天就净化一遍,水质稳定维持在Ⅳ类标准。

  “一次大规模的治理之后,如何使月湖保持长久的清澈?”我们问王栋。他指着水里的各种植物回答:“平静的湖面下重构起一套湖水自然净化的生态系统,湖底种植了沉水植物以及浮叶植物,打造阶梯式的水下森林,并有针对性地投放螺类及花白鲢等鱼苗。通过生物的合理调配,让月湖水生态得到恢复。”

  在今天看着月湖一池清水,我们更加理解构建生态系统的内涵:未来月湖一切人工干预的水净化工作全部退出,月湖恢复本身的自然净化能力才是构建生态系统的要义所在。

一片景的改造 

复原江南小镇面貌

  告别王栋,我们开始探究月湖的另一个美丽变化。这是一个家园变迁的故事。

  走进月湖西区老建筑区域前,我一直思考着一个命题:月湖从古典走进当代,经历动荡和阵痛,如何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属性的同时,提升区域的环境品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格局。

  因此,我们对月湖美丽变化的关注,不仅仅注目在一个闹市公园成为设施完善的景区,更应关注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居民因为环境改善而带来的获得感。

  在天一阁·月湖景区管委会,我们看到一组老照片,画面里的房子多为砖木结构,低矮老旧,加之年久失修,很多房屋的墙面出现剥蚀情况,邻里之间虽其乐融融,但隐藏在背后的是生活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十分不理想。

  在月湖西区采访,我们遇到和老邻居一起散步的李阿姨,他们都是月湖周边老居民。我们向她打听以前的居住环境。李阿姨讲起一个尴尬往事:在景区创建5A之前,周边厕所少,有时需要排长队,甚至有一位老邻居因为等候时间过长引起不适而被送进医院。

  小公厕蕴含大民生,公厕之变正是月湖周边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景区,如厕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在李阿姨眼中,厕所品质提升带来切身获得感。“我们经常在景区空地练习排舞,等跳得出汗了,许多人就去公厕痛痛快快洗把脸。”她脸上洋溢着幸福。

  在天一阁·月湖景区管委会景区与文化旅游部副部长唐震毅指引下,我们走进一个公厕。这里的公厕还真有些不一样,每一个细节的设计装满了“用心”:洗手台的墙上挂着反映月湖历史变迁的老照片,厕位便池边贴有月湖十洲配图和温馨提示语,空气清新器消除了原有的异味,冷热水供应迎合每个市民需求,男女厕位按照2:3进行合理布局……

  唐震毅告诉我们,像这样的旅游公厕,景区内共有11座。“其中3座达到AAA级标准,3座达到AA级标准,是宁波市首批国家A级以上旅游厕所的样板之一。”言语中,唐震毅透着些许骄傲。

  对厕所精细化建设,投射出景区建设者对整个景区的打造态度,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提升人文和美丽质地。和很多地方一样,对于古建筑密集区域的改造都是一道难题,稍有不慎便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月湖西区正在以精致的画笔描绘历史街区新面貌,这里的金汇小镇是一个样板。

  走进小镇,我们不禁感慨,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高墙深巷,通过改造,一座座、一条条犹如水墨画般的老宅、巷陌在闹市复活。拗花巷、青石街、崇教巷,一个个沿袭而来的地名透露着当年的风雅。

  看着眼前的清新小镇,我们能感受到,对有条件的历史建筑注入新生命,不仅仅是一种活化利用,更是对其的一种保护。在这里,屠氏别业已经成为宁波城市会客厅,枫林晚书店成为老房子新业态,许多金融企业入驻其中,在雅致的环境中带来产业新生态。

  蹲点月湖,作为宁波人的我重新审视月湖的过去与现在:正是对月湖区域精致地改建,才造就宁波城市核心区这一块优雅静谧的精神栖息地。

一个人的讲述

传播历史景区文化

  在一个星期六的早晨,我们再次来到月湖蹲点采访。清晨,微风扫过月湖畔的垂柳,月湖静谧端庄,一如既往。我们和活跃在月湖的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一起体验他们带来的月湖之变。

  我们来到月湖银台第的时候,身穿志愿者马甲的马坚梅已经在这里工作。她居住在月湖畔近50个年头,是最早一批月湖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之一。

  遇到马坚梅,我问她:“我可以体验志愿者工作吗?”马坚梅随即掏出一叠厚厚的讲解材料递给我。我浏览后发现,马坚梅根据游客的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特点专门分类撰写了解说词。面对这本材料,我感到力有不逮,只能跟着马坚梅感受她的志愿者工作。

  带着3位来自江苏南通的游客转回廊、过拱桥、扣门钹,马坚梅细细讲述着灰墙白瓦、小桥流水间发生的种种过往。在银台第,我们听到游客问马坚梅:“为什么这个房间里,圆桌可以分开?”“这间是童府的小姐房,房内圆桌一分为二,男主人在时,桌子两个部分便在一起,男主人不在时,女主人就只能用半张圆桌……”

  一段段典故从马坚梅口中吐出,仿佛她目睹在这里发生的历史。跟着马坚梅,我们“蹭”听了一场讲解,月湖从一个地名开始变得生动而丰富。

  我们不禁联想,一个景区再有历史底蕴,假如没有人参与其中来表达描述,靠着那些生硬的文字介绍,月湖始终是冷冰冰的一个城市公园。变化从5年前开始,月湖街道在周边社区先行招募25名志愿者,成立月湖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团队。志愿者分4条民间讲解线路,结合自身体会,用通俗的语言向游客讲述月湖文化。

  月湖历史文化传播志愿者出现在这里,月湖有了新气象。在这个将近20人规模的志愿者队伍里,很大一部分是月湖周边的老居民,他们直接感受着月湖点滴变迁。

  趁着午间休息,马坚梅骄傲地跟我说:“光一个银台第的历史,我可以说上3个小时。”月湖的一切都记在她的心里。马坚梅给我们讲起一次独特的经历:“当时街道组织了一批盲人老居民感受月湖,志愿者一对一给他们讲解。”盲人摸着景区的草木建筑,耳边传来志愿者关于此情此景变化的描述,“有一位居民曾经住在月湖边,我告诉他原来居住地已经是一片绿地,植物茂盛,我清楚看到他流了泪。”

  这种游览的获得感是有温度的。听了马坚梅的描述,我们深深感受到,月湖正因为有了马坚梅这样对月湖怀有浓厚感情的志愿者讲解,语调里凝聚着他们个人对月湖的情感,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才得以和游客共情,体会到建筑和文字以外的情绪。

  当我们走到湖心寺,马坚梅问我:“你知道明代小说《牡丹灯记》吗?这里就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未等到我回答,她就讲开了:“比《聊斋志异》还早300多年,我把故事说给老邻居听,都不知道,这在日本、韩国可是红透了天。”说到这里,马坚梅又有一些忧虑,“好东西再不说就绝了,我要尽己之力,用我的口,传承月湖的文脉。”

  为了让月湖历史文化传承下去,马坚梅还发起月湖小导游的活动,招募月湖附近两所小学的学生参与到月湖历史文化传播志愿服务。这样的传承使我们感动,小导游加上大志愿者,他们为来自各地的游客讲述着月湖历史文化,而月湖景区也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生动。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7 月湖重光记 2019-04-23 浙江日报2019-04-2300027;9903369;浙江日报2019-04-2300032;浙江日报2019-04-2300026 2 2019年04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