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光荣浙商

文章导航

新东阳:文化的力量

  新东阳:文化的力量

  朱 言 金长青

  建设幸福企业,将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创造力,增强职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倡导幸福企业建设,让职工争做快乐的奋斗者,将从根本上回答好“企业发展依靠谁、为了谁”这一命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引领,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和企业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浙江日报特推出《致敬幸福企业》,对我省建设幸福企业的佼佼者进行全媒体宣传。

传承:精工善艺的精神

  “粉墙黛瓦马头墙,镂空牛腿浮雕廊。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国家文物局专家杜仙洲当年在考察东阳民居后,以“发现新大陆”般的喜悦写下此诗,赞誉东阳民居为“东方住宅明珠”。

  1956年出生的卢大根,曾以一个木匠的身份,在家乡东阳建筑文化的熏陶中度过了青年时期。今天,我们越来越信奉一种共识,那就是:中国在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而这种“工匠精神”早已孕育在东阳的建筑文化里,也深藏在了卢大根的性格和人生中。

  1984年,卢大根在磐安供销社工地任木工组长时,他负责的各种木工活都严格按优良标准施工,在质检评定验收时,质监部门已给了最高分85分。但卢大根坚持说:“不可能是85分,我要求应该超过90分。”质检组人员认为不可能。在卢大根的坚持下,质监部门重新组织有关人员逐项当面测量;经过按要求严格实测后,结果让在场的检测人员震惊了,实测为93分。大家不得不佩服他的工作认真和手艺的精细,这是当时磐安工程质量验收中的最高分。

  在建筑之乡的东阳市,进沪施工企业如林。但卢大根从一开始就知道,要在上海站稳脚跟,必须以质量求信誉、求效益、求发展。从1989年7月至1993年7月,卢大根三兄弟创出了不少优良工程,在上海市长宁区已有了一定名气。但卢大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走出更宽的路子,必须创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工程。然而,当时卢大根所在公司只是三级资质的乡镇企业,条件有限。卢大根决心拼一拼,争创“白玉兰”工程!

  1993年11月,机会终于来了。当时卢大根承建的上海长宁区房地局培训中心综合楼,从设计、结构、建筑面积都符合创“白玉兰”奖的条件。为此,他抽调几十名技术骨干专业施工,组织人员到获得“白玉兰”奖的工地取经,并加强科学管理。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1994年12月,该工程经上海市建设工程优质结构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了“白玉兰”工程奖,在上海滩轰动一时。

  从此,卢大根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后来重新成立新东阳建设,企业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创出“鲁班奖”工程1项,“白玉兰杯”工程16项,“钱江杯”工程3项。

  2018年12月11日12时30分,卢大根刚刚到达广州白云机场,就直接前往64公里外的佛山三水欧雅右岸春天项目工地。看到7幢25~32层商住楼,在环保限令、道路和动工时段管制等各种管理因素较多情况下,质量和安全俱佳,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甲方和消费者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卢大根竖起了大拇指。

  诚实、勤劳、有爱心、不走捷径;质量是道德,质量是修养,质量是对客户的尊重。这是卢大根赞赏的做人、做事之道。

  道心惟微,惟精惟一。这是东阳工匠精神的基础;精工善艺、创新图强。这是卢大根植入“新东阳人”心中的基因。带着这样的基因,“新东阳人”的奋斗之路,越走越宽广。

顿悟:共同富裕的逻辑

  1506年,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艰难困苦,难以想象。一天半夜,他忽然有了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无独有偶。1999年,借着东阳建筑总公司改制的契机,卢大根从上海回到东阳。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重要的人生转折。

  这次契机让他开始思考,政府为什么要改制?东阳有那么多的建筑企业,他们为什么都做不大?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初心到底应该是什么?年过半百,还可以实现怎么样的人生价值?

  刚刚从上海回到东阳的卢大根,在东阳还没有开始安家,他每天就在宾馆的房间里来回踱步,一个个的问题也慢慢变得清晰。

  “大部分人将发展的权利转让给了小部分人,那么这先富起来的小部分人理所应当带动大部分人实现共同富裕。”——这是1999年卢大根回东阳后的顿悟。

  这几年,针对员工的股权激励才热闹起来。但在1999年,卢大根就有如此的洞察和思考,着实让人惊叹。“如果只是为了实现个人的富裕,我就没有必要回到东阳,因为在上海我一样可以实现。回到东阳,是为了富裕一方百姓,也是为了振兴东阳建筑!”

  经过岁月的历练,卢大根感慨地说:“你们看云南的盘山道工程、织女们巧夺天工的丝织产业、万里长城、河边的纤夫、奔驰的高铁……哪个不是依靠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变得力大无穷。”

  “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够得到时代的脚。”

  思想转变,是股权分享制度的核心基础。早在成立之初,新东阳就明确了股份制管理,公司把创收所得盈利以股份分红的形式分给员工。有了股份,你就是当家人,就拥有话语权。

  新东阳的13位董事,除了卢大根,另外12位都长期扎根在项目一线。此外,为了充分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卢大根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目前已有151名经营管理骨干成为股东。员工若自愿成为新东阳股东,也可申请购买股金。这种同创共享的管理机制,使所有员工都心甘情愿地为新东阳的发展添砖加瓦。

  今天,走进新东阳建设办公楼的大厅里,张贴着24幅“新东阳文化信仰”。其中有一项是“我们的使命”:成就百名上亿、千名千万有核心竞争能力团队。

  这些年来,新东阳创造了许多辉煌。卢大根总结说:“一切都得益于制度建设。新东阳的管理,秉承民主原则。无论是投资方向还是建设项目,我们都会通过股东大会决定。因此,我们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发展方向,不盲目扩张,也避免了产能过剩。我们坚信:走得慢一点,才能走得远一点。”

善行:幸福人生的追求

  活着是为了温暖别人。能够使更多人幸福的人,最幸福。

  上善若水,公益为先。卢大根始终坚持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在不断加快新东阳建设集团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推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卢大根倡导“忠于国家、回报社会、客户满意、员工幸福”。作为新东阳董事长,他把关爱员工、慈善公益作为幸福人生的追求。赈灾济危、设立慈善基金,帮助孤儿,关爱员工,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他将大部分时间和财富,都奉献给了社会。

  在新东阳,无论是谁,都能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家”的气息。在这个大家庭里,事事以人为本。珍惜缘分,热爱工作,关爱同仁,共同感受着新东阳的一丝丝脉动,承受着一次次欢愉,催化着一个个希望。在这个大家庭里,任人唯德唯才,彻底摒弃旧式家族企业模式,他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才智,给每位贤才以充分的展示空间。

  汶川地震后,卢大根第一时间派出160多名技术骨干赶赴灾区,公司和所属山西分公司共承担了700多套彩钢房的援建任务。集团工会主动与青川观音店中心小学结对帮扶三年,每年为全校师生制作校服、工作服,每年向所有学生奖学助学20余万元。

  2010年,卢大根在东阳慈善总会设立了300万元慈善基金,与张宅村结对。每年资助该村15万元,帮村里办1至2件实事、好事。修缮了老年活动中心,建立图书阅览室,清理池塘、水渠等。

  2012年,卢大根偶然得知孤儿陆丽梅与奶奶在漏雨透风的破房里艰难度日,当即派人与当地的镇村沟通、协调,在不到一周时间内就拆除了危房,为陆丽梅援建了温馨、舒适的新房两间。

  几年前,员工何某配偶患重病花光了积蓄,医生说要动手术才能挽救其生命。新东阳工会迅速动员总部员工捐款2万元,从死神手中夺回其生命,目前已恢复健康。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

  从东阳到全国,乃至世界,一个个新东阳建设的作品矗立在城市的版图上,展现着东阳建筑新时代的风貌。

  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开放,产品之间功能上的差异不会有太大距离,而消费者感知价值的距离会非常大。给产品赋予“文化力量”,就成了中国企业缩小与世界优秀企业距离的根本选择。

  那么,产品的“文化力量”,对建筑行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卢大根已找到了答案。对他来说,这些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公司大厅墙上的“文化信仰”,这是经过团队几个月的智慧碰撞才诞生的。“信仰是强大的文化力量,它让股东和员工团结在一起。企业家不是简单地把一家企业做大,而是把企业打造成员工的家。”

  “我认为有文化不代表有知识,有知识也不能代表有文化。读到博士的人只能叫有知识,如果他对人情世故没有同理心,言谈举止不得体,那就是有知识没文化的博士。”卢大根说自己的母亲没有读多少书,在他看来却是有文化的人,因为她用朴素的民间智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他和他的兄弟长大成人,有所作为。

  有人说,新东阳探得至道,一个“中”字协万理。新东阳获有大宝,一个“和”字生万机。在新东阳这个大家庭里,任人唯德唯才,充分尊重每个人的才智,给每位贤才以充分的展示空间。

  文化如金,自有成色。新东阳在加强“经济高地”建设的同时推动“文化高地”建设。坚持每周半天学习制度,倡导以仁正心,以礼正身。通过“五有”,即有信仰,让人振奋;有标识,让人认得;有活动,让人快乐;有故事,让人感动;有典型,让人信服。以此,春风化雨,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道德境界。

  “我们现在都在讲‘中国造’,很多人说就是要把全世界好的东西都学过来。但我认为仅仅这样是容易失去自我的。‘中国造’的核心应该是‘汇聚世界、回到中国’。我们要找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卢大根说,建筑行业的未来就在文化。

  “不到东阳,不知建筑”。这是东阳建筑人对建筑技艺的自信。东阳建筑业最终的发展目标,将是占领文化制高点,将东阳打造成“工匠之乡”——这是东阳市委、市政府振兴“建筑强市”的路径,也是新东阳做大做强的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作为东阳的主流文化已深入社会方方面面,引领着东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建筑大市’到‘建筑强市’的那一天必将到来。”

  东阳,一个闻名遐迩的地域和人文品牌。

  新东阳,以光荣浙商的文化力量,为东阳增光添彩。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卢大根说,有领导来视察,问他现在思考最多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我在思考新东阳如何活到最后?答案是健康和专业。健康,包括健康的身体和思想;专业,包括专业的标准和文化。有一天,新东阳为振兴东阳建筑作出了贡献,那一定是向全国乃至世界,输出了东阳特色的建筑专业标准和文化。”


浙江日报 光荣浙商 00012 新东阳:文化的力量 2019-04-23 浙江日报2019-04-2300004;浙江日报2019-04-2300006;浙江日报2019-04-2300013;浙江日报2019-04-2300014;浙江日报2019-04-2300018;浙江日报2019-04-2300015 2 2019年04月2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