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翠苑一区暖心党建助推民生事业改善
只为百姓脸上绽放更多笑容
老小区,是城市管理的难点,百姓关注的热点。提及老小区,人们的担忧往往比喜悦多——社区老了,环境变差,基础设施老旧、停车不便等问题成了老大难;居民老了,社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如何提供精准养老服务?
不过,来杭州市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走一遭,会发现这些忧虑已在社区党委的不懈努力下逐步化解。
17年前,翠苑一区成立杭州市首个社区党委。2003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期间,习近平同志将翠苑一区作为基层联系点,先后3次调研指导,并作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的重要指示,与社区党员群众结下深厚感情。
17年来,翠苑一区以这一重要指示为指引,通过党建助推民生事业改善,贴近民心、服务民需,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5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荣誉。近年翠苑一区第三方调查显示,社区居民满意度均为96%以上。
“红色头雁”是如何在全国社区中脱颖而出的?日前,记者蹲点翠苑一区,试图通过社区里随处可见的“红色地标”,探索老小区的青春“密码”。
老年食堂:养老这件事,为何社区要“死磕”
听说我要来蹲点采访,电话那头的社区党委书记张爱民热情应允,并发出邀请:“推荐你去我们的‘贴心厨娘’家看看!老人一日三餐全靠它。”
“贴心厨娘”是谁?难道社区还有个“田螺姑娘”专为老人做饭?3月21日上午10时,在负责民政工作的社区居委会副主任李艳艳的带领下,我们从社区居委会一路向南,穿过“苑中院公园”的树丛花径、水榭亭阁,不一会儿便到了一幢新房前,门前的大石头上写着——翠食苑。
嗬,原来是老年食堂!一进门,饭菜飘香,往里看,全透明的阳光厨房内,两位工作人员身着制服,戴着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正忙着装盘。餐厅里,四排木制桌椅整齐摆放,靠墙摆着一大桶免费汤和当天菜品的“留样柜”,保障老人的饮食需求与安全。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10时30分许,老人们陆续来了,食堂开始热闹起来。80岁的独居老人赵香珠选了3个菜:土豆烧鸡、香瓜、番茄炒蛋。“一共6元,很划算。我每天都来的,一日三餐都可以在这吃。”老人说,她腿脚不是很利索,一个人在家做饭比较困难,“我吃了很多年,十几年前社区就办起了老年食堂,那时还是全杭州第一家!”
接过话茬,李艳艳讲起了老年食堂背后的故事。2003年4月12日,习近平同志首次来到翠苑一区社区,调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由于社区建于1984年,老龄人口多,习近平同志特别关注老年人养老难题。在当天的支部书记汇报会上,他提出建议,给老年人办个食堂,解决孤寡老人的就餐难问题。
2003年9月26日,社区托老所和老年食堂落成。16年间,随着社区老龄人口增加,老年食堂经历过数次升级改造,去年9月再次开张。
“从当初不足20平方米到如今已扩展至200平方米左右,可同时容纳80多人就餐。”李艳艳说,升级后的老年食堂由第三方机构承接,为老人提供少油少盐的营养三餐,还与外卖平台合作,为失能老人送餐上门。据统计,社区目前60岁以上老人共1457人,占社区常住人口的19.6%,其中孤寡老人170余人,每天在老年食堂用餐的老人超过200人次。
在之后与社区工作人员的交谈中,我得知,不仅对老年食堂,多年来社区党委对养老这件事有种“死磕到底”的执着。早在2002年,翠苑一区就在杭城推出“黄手绢小红灯”助老帮困行动:老人遇到紧急情况,白天在窗外挂出黄手绢,晚上打亮小红灯,社工就会迅速赶到;2017年,为了鼓励老人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社区免费开辟出18个“孝心车位”:周末看望父母,子女可提前与社区预约“孝心车位”,免费停车5.5个小时……
点点滴滴的小举措,汇聚成为民服务的大情怀。
邻里之家:当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蹲点期间,屡次听人提起社区“最年轻的老党员”达式华。说她“年轻”,因为她2016年底才入党,党龄仅两年多;说她是“老党员”,因为她今年已93岁,在社区做志愿服务超过30年。
每周二和周五上午,是社区邻里之家“达式华工作室”免费义诊时间。3月22日,恰逢周五,达式华值班。一早,我来到邻里之家一探究竟。与想象中的高龄老人不同,达式华打扮很时髦,花白头发配上精致的珍珠耳钉,精气神十足。问诊、测量血压,给出诊断意见,一气呵成,得空还不时与老朋友们说笑几句。
达式华桌前,摆着一台老式的水银血压计、一支笔和几本记录册。30多年来,工作室里堆起的居民健康档案足有半米高。前来问诊的居民,每人随身携带一本健康档案。每次测量后,她都会将血压读数记录在案,若对方正在服用药物,还会仔细登记用药剂量,细心叮嘱注意事项。
11时许,问诊终于结束。3小时内,达式华已不间断服务了40多位居民,收获了满屋的“感谢”。人群散去后,达式华的讲述,让我感触颇深。
“1949年,我在南京军区医院当护士,接触过不少受伤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英勇果敢、善良热心,让我很感动。那时,我就下定决心要像他们一样奉献自己、帮助别人。”达式华说,1988年全国重点城市高血压普查,她主动请缨当起了社区高血压普查员。在她的带动下,社区成立了高血压监测点,2011年,“达式华工作室”正式成立,每周4名退休医师居民与社区医生轮流坐诊。
鲐背之年的老党员,志愿服务30年如一日的执着,让年轻党员们深受感动,跟着达式华加入志愿者队伍。
今年1月,第八党支部85后党员薛菲菲在社区创办的“小芽儿工作室”开班了。3月22日下午3时30分,社区幼儿园刚放学,十几个小朋友走进工作室,读绘本,做黏土游戏,跟着音乐跳起了舞。
“我是新手妈妈,也是新杭州人。”薛菲菲发现,在学前教育中,家庭与幼儿园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训练关注较少,导致不少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产生走路摔跤、说话不协调等现象。去年,她注册成立了“暖心公益”社会组织,成为一名专职志愿者,为社区零岁至6岁孩子开展注意力训练服务。
“居民需求日趋多元化,如何让党组织资源下沉,促进社区党建与各项工作融合,一直以来是社区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张爱民说,“邻里之家”的成立让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同时让志愿服务有了固定场所。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为满足群众各项服务需求,2014年,占地150多平方米的社区“邻里之家”建成运行,如今社区12个党支部、居民志愿者、驻地非公企业志愿者入驻,通过每月定期开展小家电维修、法律咨询、中药切片等特色项目,精准服务老年人、青少年、残疾患者、失业人员等社区群体。
民情舆情工作室:用脚步丈量民情,共议社区大小事
清晨,翠苑一区在春光中“醒来”。不少居民还在睡梦中时,家住丁桥的张爱民已在上班路上。7时30分准时到社区,不去办公室,直接往大院里跑,这是张爱民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他也因此得了一个称号——七点半书记。
眼前这位西装革履的社区书记,人如其名,凡事将居民放在第一位。不太爱笑的他,看起来严厉,但同事们说相处起来很温和、心思细腻。2013年,张爱民从翠苑四区调到翠苑一区。来的那天,他给自己定下了每天“闲逛”3次的规矩:早上一次、中午一次、下午一次。“社区住了上万人,早晨年轻人去上班、老人去买菜,去逛逛收获可不小。”张爱民说。
老小区停车难,一直以来都是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3月21日,一场“逛出来”的讨论会在社区居委会二楼的民情舆情工作室热烈开展。
这场讨论会共有三方参与:社区党委会成员、业委会代表、物业代表。这天下午1时30分,11人陆续落座围成一个圈,社区工作人员挨个分发了两份方案初稿。
“今天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社区电瓶车车库改造问题,二是小区场地受限车多位少难停的问题。”张爱民开门见山,拿起电瓶车车库使用管理方案,分条解释后询问大家意见。今年,为杜绝社区非机动车无序停放、不规范充电问题,社区将北车库改造为智能化无人管理车库,配备监控及自助充电设备。
“每人每月收费20元,可以停车又能充电,这我同意。但据我了解,有些人电瓶车不怎么骑,如果必须停在里面,不充电收费20元是不是太贵了。”居民代表项光明提出疑问。
“是啊,这样会有人占着位置不充电,浪费资源。”居民傅芸芸说。
“这个有道理,我们之前没有想到。社区会做一个统计,电动车不常用的统一停在西面。”张爱民顿了顿说,西面不收月租费,到时候用社区不要的横幅做成车罩子给大家盖起来。
“子女开车来看我们,用‘亲情卡’可以免费停车3小时。我觉得免费时间不太够,每次他们来吃饭,再出去逛逛回来都超时了。”在讨论小区车辆管理办法时,居民顾玲丽说道。
“这个主要是有人钻空子,人不在社区却用‘亲情卡’过夜,影响到其他人停车。”起草管理办法的物业公司代表陶浙燕解释道。
“我们鼓励子女多回来看看,顾阿姨说时间不够,就把‘亲情卡’延长到5小时内免费。”张爱民说完,转头对物业代表说,委屈你们稍微少赚点。大家听后不约而同笑了起来,一致举手表决同意。
党建工作好不好,不看墙上,而看群众的脸上。在社区蹲点期间,见过最多的就是居民的笑容。张爱民说,2017年10月自己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将印满翠苑一区居民幸福笑脸的画册带到了北京,“那是为了让大家看看我们共同建设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