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深读

我省首度披露未来社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推进路径——

百花齐放,你的模样很动人

  4月18日下午,一场有关未来社区的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首度详尽系统披露了我省谋划未来社区建设的战略考量和推进路径。

  浙江正在大力推动建设的未来社区,究竟是什么模样?答案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模样。这一点,恰恰是城市进化的必然: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承载的不仅仅是居住功能,更是一个城市健康、人性和精神的归属地。在这里,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彼此尊重。在城市学经典名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序言里,一段文字令人印象深刻——“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不仅是努力工作,还要用头脑思考,而不是简简单单、互不关联的行为。因为更复杂、更深入的思考意味着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旺盛的生命。”

  当下,引发热烈讨论和关注的未来社区,正是为每个人更丰富的生活而来。

  以“人”为核心

一场关于

“熟人社区”的探索

  社会学家费孝通将“社区”定义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可是,我们日常的城市生活,社区里遇到的却多是陌生人——现代城市社区邻里的隔阂和冷漠,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未来社区,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熟人社区”的探索。翻阅新近发布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九大场景构建的未来社区,未来邻里场景居首。“这反映出未来社区的人本化导向和人文精神内核。”未来社区课题组负责人柴贤龙认为,未来社区建设与传统社区相比,最大的亮点与区别在于以“人”为核心,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课题组研究了国内外诸多社区营造和运营的案例,比照着“合作居住”的概念,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未来社区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一个合作居住的社区生活,你可以认识好几十个邻居,生活上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得力的帮手;在有事外出时,能够放心地将孩子和宠物交给邻居照料;邻里间可以共用很多共享设施,甚至共享汽车……

  公共房屋是社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通常会有很大的公共厨房和餐厅、休闲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客厅、工作坊和洗衣房。人们每周都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会议、聚餐等。因为需要一起来照料这些公共设施,居民们之间会渐渐形成合作、信任和支持的意识。

  这也是浙江未来社区的样子。在设计者的思路里,未来社区里的居民,有世代躬耕垄亩的原住民,有迁居享受晚年的老人,也有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省市,甚至是不同的国家。“这里有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她能包容各种家庭的日常生活。”

  采访中,社区美学价值一再被提起。在未来邻里场景的构想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突出社区即城市文化公园的定位,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

  一个地方的地标、历史和记忆,成为社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肌理,新加坡组屋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中部的女皇镇组屋区,是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2000年前后,女皇镇多个地标因为发展而被拆除让位。为了不使女皇镇在发展浪潮中失去旧时风韵,当地推出开放给公众参加的历史之旅,以及设立女皇镇文化遗产基金,要在日后设立博物馆……

  柴贤龙认为,浙江未来社区的营造,要尊重历史肌理和文脉传承,以共享空间美学价值建设为抓手,推进系统精细化设计,着力于社区居民“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的美学地物塑造。

  尝试

  新布局

一种立体开发的建设模式

  以小区(街区)为主体的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也是城市品质发展水平的标志。

  粗放型“摊大饼”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模式,使得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如何遏制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国际上,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渐渐成为一种主流。

  纵然你不是城市规划从业者,一个旅行者对TOD也一定不陌生——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并在其内融合居住、商业、办公、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使区域内的居民无论使用步行、自行车、小汽车,都能方便地出行。

  如果在东京旅行,短短的4至5天行程里,如何玩转银座、涩谷、秋叶原及六本木这几大打卡圣地?跟着TOD走,这就是东京旅行最实用的方法论。地铁出行,就能抵达每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目的地。TOD,成为我们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新方式。

  “从依河发展围绕‘埠头’聚居,到公路时代沿车站而建,再到轨道交通时代依交通枢纽站场而聚,始终是人类利用空间的一种先进思想。”柴贤龙说。

  受交通与城市化关系认识水平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等制约,我省TOD实践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现行以政府主导确定的容积率、日照间距、限高等空间资源配置约束制度,与现代技术条件下的TOD开发实践要求,存在着矛盾。” 柴贤龙分析道。

  未来社区的营造将带来一股新风。我省社区空间开发,未来都将导入到基于道路公交集散或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模式或半TOD模式,创新社区空间开发新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深圳在这一方面开展的突破性创新,给我省未来社区考察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前的一次调研中,考察组走访了深圳大冲村、水围村等先进空间资源利用案例。今年初,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建筑密度分区、混合用地容积率计算、居住地块容积率,取消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

  在一份报告中,未来社区课题组建议,我省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创新推广“大疏大密”布局模式。探索“地铁+社区”模式,形成围绕轨道站点的“大密”建筑格局,开发强度向外梯度递减,站点周边高强度混合式多功能开发。此外,要打破空间开发旧制度思维定势,推进地上地下综合立体开发。

  记者注意到,未来社区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方案对此亦有明确安排。省发改委副主任杜旭亮表示,未来社区以实现建设运营资金总体平衡为指向,在交通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城市核心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平衡原权利人、公众、市场等多方利益。

  推进

  低碳化

一次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这是一个规模很大、地势很高的乡村绿地,居民们可以在这里相聚并一起锻炼、聊天或照料社区农场。

  丰富的植被吸引了诸多蝴蝶、蜻蜓和小鸟等野生动物的来访,形成的具有垂直多样性和连续水平性的郁郁葱葱的树冠创造了低温小气候条件,消散了城市热岛效应……

  能想象吗?这里描述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新加坡海军部社区,它被视作现代社区营造的一个典范之作。

  “建设个性化、泛在化绿色公共空间,依托阳台绿槽、社区公园、屋顶花园等,提高立体复合绿化率,完善配备服务设施,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未来社区建设方案中的这一表述,新加坡海军部社区可以算作一个现实范本。

  柴贤龙说,这样的设计最终目标是恢复我们与自然的联系,而不是采用新的方法来设计建筑环境。“关爱自然和关注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让人与自然真正的做到和谐统一。”

  目前新加坡实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日本的“5.0社会”等都是未来社区的概念。我省未来社区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出,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集成建筑、能源、宜居环境营造等环节系统创新,力争实现未来社区二氧化碳“零排放”。

  浙江的未来社区建设,鼓励推进低碳化建筑的设计和覆盖。比如,未来建筑场景建设中提及,“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和功能集成,探索弹性功能组合空间模式。”

  何谓“弹性功能组合空间”?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房屋中的“变形金刚”——房子可以像汽车一样,被源源不断地批量制造出来。一个来自多伦多未来社区营造的案例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当地未来社区的规划中,设计了一批新型的Loft建筑。它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快速变化对功能和空间进行变更,比如居住、零售、制造、办公、医疗、停车等。房子可随心所欲地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不仅仅局限于功能上的改变,也可以是空间分隔的改变。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设计机构为Loft建筑设计了一批标准单元,可以重复使用。这将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比起传统方式,能够让建筑物的建造、翻新和拆除降低接近30%的碳排放。

  “生态化理念与技术正日益深入渗透到建筑领域中,以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社区建设必须正视这一发展潮流,最大程度实现社区建筑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研究员钟其说。

  管理

  智能化

一个精细有序的治理样本

  最近一段时间,良渚文化村迎来了诸多考察团——未来社区正式提出以来,全省各地脑洞大开,探寻未来社区建设的路径。

  因为一场“邻里实验”声名鹊起的良渚文化村进入公众视野。其实,良渚文化村更像是社会基层自治探索的“先行者”。给来访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既有田园式熟人社会的特点,又有现代式公共自治的理念,承载了创建者、参与者和其中安居乐业者的梦想。

  社区基金会、村民公约、社区议事会……这也是浙江未来社区建设中,有关未来治理场景的几大关键词。

  浙江的未来社区,要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党建引领+社区自治”和谐社区治理模式。坚持“政府导治、社区智治、居民自治”创新,依托社区综合数据平台,鼓励社区居民志愿参与,积极发展社区基金会、社区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未来社区智慧治理体系。

  良渚文化村的试验让人嗅到了这样的味道。这里有一套规范的议事流程:村民提出建议后,由社区牵头号召居民代表、法律界人士、物业公司一起洽谈,形成方案后公开征求村民意见,实施后成效也要公示。而社区公益基金会是社区资源链接者,让村民的良善行动有了经济保障。

  更有意思的是,在良渚文化村,开发商履行的公共职能正逐渐退出,一批高素质且有公共意识的业主成为社区发展的原生动力。参与这场实验的一位亲历者说,“如果社区将议事规则在入住前讨论并制定起来,日后治理成本会很低。”

  对浙江的未来社区而言,这样的场景或将成为标配:未来服务场景提及,推广“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创新社区商业供给等增值服务的遴选培育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精选优质供应商纳入到产业联盟中,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各类生活服务。

  也就是说,在未来社区,物业公司管理社区将成为过去时,居民成为社区发展的源动力。按照方案规划建设的社区,居民或许不用缴纳物业费了。

  这背后的支撑来自信息技术的高度成熟和广泛应用。专家介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加上共享经济迅猛发展,优化组合物业服务有了技术、认识的基础。社区原来靠人工完成的大部分用人工智能来实现,比如,门禁系统靠指纹、密码、微信、刷脸等实现。

  未来社区将建设一个类似京东、淘宝的未来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全面融合和赋能九大场景,将所辖范围内的社区吸收到平台上,业主可通过手机点评服务态度、支付服务费用。“实际推进中要以专业生活服务零距离为目标,以共享模式创新应用为根本理念,以实现居民零物业费为获得感,实现精准匹配、快速响应、零延反馈。”柴贤龙说。

  事实上,这些年来,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到杭州、南京、成都等二线城市,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各地纷纷启动社区智慧化建设。浙江未来社区建设正是汲取了这一成果,注重以网络科技的最新成果为核心,在建设中彰显智慧化。

  浙江未来社区建设,围绕党建引领的治理创新、社区自治组织、开放协商的议事机制、数字化精益管理机制等,或将提供一个精细有序的基层治理样本。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8 百花齐放,你的模样很动人 2019-04-19 浙江日报2019-04-1900007;浙江日报2019-04-1900011;浙江日报2019-04-1900013;浙江日报2019-04-1900017;浙江日报2019-04-1900018;浙江日报2019-04-1900006;浙江日报2019-04-1900008;浙江日报2019-04-1900014;浙江日报2019-04-1900015 2 2019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