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亲历

让农民
心有所寄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农村劳动力流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地区农村文化生活依然是短板,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这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增强乡村公共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这也是自2013年来,我省持续开展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

  乡村振兴,不仅要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也需要让农民群众“身有所憩”“心有所寄”“趣有所兴”“梦有所圆”,换言之,就是要在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的同时,通过有格调、有内容、有趣味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

  回龙村文化礼堂的故事中,有这样几点值得借鉴:

  其一,在规划建设上下功夫。各地农村情况有差异,有主要由留守老人组成的空心村,也有如回龙村这样的人口众多、人员复杂的城郊村,因此在文化礼堂规划建设上,要充分听取各类人群意见,逐步满足差异化需求。

  其二,要在运营管理上下功夫。回龙村创新的“市场化运行、社会化管理”机制和志愿者制度,既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也确保发挥村民主动性,为破解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可持续运营难题提供了经验,为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供了参考。

  其三,要在功能拓展上下功夫。农村文化礼堂在不断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的同时,还应强化参与性,注重引领性。以文化的理念、资源、平台、方式、路径,构建基层社会公序良俗,丰富村民精神世界,让文化礼堂逐步从一个活动场所向精神家园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回龙村案例中,持续的财政投入、充分的人口聚集是文化礼堂人气旺盛必不可少的条件。各地在参照、借鉴这一模式时,应注重对其实质的把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8 让农民
心有所寄
2019-04-18 9905922 2 2019年04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