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单靠卖渔货过好日子
泗洲塘吃海乐事多
见习记者 李灿 记者 姚群
翻山,跨海。这一站我们的目的地是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的泗洲塘社区村。
旅行攻略上说,这是个从来不乏拥趸的海岛渔村。陡峭入海的“东崖绝壁”、宛如梦境的“绿野仙踪”、肉质鲜美的各色海鲜……尽管地处浙江省最东端,游客还是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一睹芳容。
游客的心境,记者的笔触。在与泗洲塘亲密接触的3天两晚里,我们见证了它的新故事,也感受到了它的新魅力。
萌海鲜尝试新卖法
由沈家门半升洞码头驶往嵊山岛泗洲塘码头的客船,早上7时45分准时出发。4个小时左右的航程,我们抵达舟山群岛的尽头,扑面而来的海风被鱼鲜味浸染。
早就听闻“鲜”是嵊山海产的金字招牌,渔嫂童惠珠骄傲地说,这是因为资源丰富的捕捞作业区离岛不远,渔民出海捕捞一趟只需两三天,基本上每天都有渔船能回岛供应大量的新鲜食材,“清早的渔货市场热闹得很。”童惠珠说。
调好闹钟,上岛第二天的凌晨4时,我们来到嵊泗东海水产品交易市场。约3000平方米的交易大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每个小摊位前都堆放着几十箱刚刚从船上卸下的水产品,鱼虾贝蟹样样齐全。
渔嫂们分拣、销售、记账,一气呵成。顾客很快就从她们手中挑走满意的货品。我们环顾四周,买家卖家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影。
“你来得算晚了,新鲜的鱼凌晨3时就开始上岸啦。”攀谈间,这位举着自拍杆在交易大厅走动的中年村民告诉我,他正在直播渔货的“今日行情”。虽然天色还早,在屏幕上和这位“主播”互动的观众却挺多,“我们的海鲜味道好,价格公道,通过直播的方式,可以扩大我们的知名度,还能方便外地客商远程下单。”
“千里迢迢来一趟不容易,是网络帮助我们打破地理壁垒,这个时髦我们得赶呀。” 55岁的王彩红是泗洲塘社区村的村主任,她还有一个身份是渔嫂,在她印象里,岛民们叫卖渔货的方式,一直在更新,“这个市场,就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贤渔嫂岸上喜创业
在嵊山渔俗风情馆里,我们见到了76岁的义务讲解员郑信根。他告诉我们,从1905年清末民初实业家张謇以嵊山渔场为“实验田”、大胆探索开发蓝色国土的新路子开始,这座岛的命运就和大海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出海捕鱼的男人们,自然挑起了维持家庭生计的大梁——妻子在凌晨的码头接过丈夫渔船卸下的渔货,意味着当天一家人的收入有了保障。而近几年,随着岛上的产业越来越多元化,曾经扮演“守候者”的渔嫂们也有了更多新选择。
38岁的村民俞银萍曾经是一名渔嫂,去年她在村里主干道陈钱山路上,开起了属于自己的第三家店。
“海上捕捞不分白天黑夜,渔民们挣的,是看天吃饭的辛苦钱。”俞银萍说,转型的念头,起于2008年的一个台风天。“当时我刚刚怀孕不久,台风就要过境,他的渔船却还没有回到港口。”俞银萍整夜未眠,“爸爸妈妈和姐姐一直陪在我身边,可是他的电话一直打不通。”
回想起那个“听天由命”的夜晚,俞银萍至今都感到害怕。好在有惊无险。第二天,台风过后两个小时,丈夫的电话终于从沈家门打进了泗洲塘。
夫妻俩开始慢慢攒起本钱。五六年前,她和丈夫下定决心,停止了操持多年的捕鱼卖鱼业务,“海钓之家”和左侧紧挨着的“东鹰宾馆”,是他们的新主业的起点。
这几年许多人慕名来到泗洲塘,海钓项目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俞银萍说,丈夫不再捕鱼后,她也结束了起早贪黑的卖鱼工作。去年她在已有的两家店面旁边又盘下了一家,开起了海鲜商行,丈夫出海时,她就在家打理宾馆和商店,小两口前期近50万元的投入,目前正在慢慢回本。
靓沙滩孕育新蓝海
沿海公路一路往东,在距离“东崖绝壁”风景区不到两公里的大玉湾沙滩转角处,我们遇见了刚刚从上海采购完家具,回到泗洲塘的村民陈叶芬,她邀请我们去她家即将开业的民宿晒晒太阳。
“我喜欢这片海,坐在这里什么都不干也能呆一下午。”陈叶芬把民宿里4层楼的13个房间,全部设计成面朝大海的户型。阳光越过波光粼粼的海面洒进阳台,让海岛的午后变得格外温暖,“希望外地的游客也能和我们一起,享受这份惬意。”
陈叶芬的这话说的有底气,不仅仅是因为她是个土生土长的海岛人,更是因为她亲眼见证了家门前这片沙滩的“升级”过程。而这份让陈叶芬感到欣喜的变化,正是嵊泗县进行蓝色海湾整治的成果。
“以前这里,随处可见的是塑料泡沫,沙滩不好看,游客来了,也更喜欢住在隔壁的枸杞岛。”陈叶芬说,景观型民宿领域是嵊山岛的“蓝海”,但即便如此,3年前,弟弟鼓励她买下这幢老房翻新开民宿时,她心里也没有太大把握。
“还好现在不同了,每天一大早政府就会派专人来清理沙滩,还会来回巡逻,这片沙滩已经焕然一新啦。” 陈叶芬高兴地告诉我们,民宿尚未开张,却已经收到了不少网络预约订单。
“嵊山岛”中的“嵊”,在当地方言里是“尽”的意思,但几天采访下来,我们才明白,在村民们的眼中,“尽”从来不意味着疏远和末路,相反,这其中反而蕴藏了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智慧。
坐上返程的客船,再度回望。人们仍在求新谋变,这座被湛蓝海水围绕的小岛依然生气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