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茶农、茶商、老茶人、茶二代,他们是开化茶的研发者、守护者、传承者,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开化茶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唱响开化茶产业发展赞歌
朱冬艳
他们是茶农、茶商、老茶人、茶二代,他们是开化茶的研发者、守护者、传承者,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开化茶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唱响开化茶产业发展赞歌
4月13日,“中国·开化龙顶茶王争霸赛”即将拉开序幕,这次争霸赛释放出了开化茶产业发展的新信号: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进一步提升开化龙顶的茶叶品质、市场竞争力,书写茶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近日,我们通过走访7位茶代表,用7个茶故事将开化茶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展现开化茶产业的发展历史、生态优势、文化传播、政策扶持、加工技术、茶旅融合、未来发展方向。
茶产业作为开化县传统优势产业,在开化县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开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壮大茶经济,丰富茶文化,打造茶旅游的特色发展路子,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
一片绿叶、一群茶人、一个产业……唱出了一首开化茶产业发展的赞歌。
周光霖 打造匠心匠茶
82岁的开化龙顶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光霖仍然会抽空到茶叶市场去看看今年茶叶的销售情况。
作为老茶人,周光霖在开化龙顶发展的历史中,翻开了开化茶业的一角。
1961年,周光霖来到开化,钻研种茶炒茶技术。刚接触茶时,他不懂茶叶采摘的时间和烘炒的技术,一开始炒多少茶叶就炒坏多少茶叶,茶农都不让他进家门了。为了苦练技艺,周光霖彻夜不眠、四处求教,甚至画下了每个茶农炒茶时的手法和姿势进行巩固学习,终于获得了成功。
1978年,全省召开茶叶会议要求各县发掘和创新名茶,周光霖作为负责人,背上柴刀、水壶,穿上解放鞋就一头扎进了山林茶园,寻找最佳茶园和最优土质。经过1个月的全县奔走考察,最终把地点定在了齐溪镇海拔800米,常年云蒸霞蔚的“龙顶潭”大龙山山区。
因为大龙山山区没有电灯,周光霖自掏腰包买了100支蜡烛分发给大家,与村民一起连夜焙茶。这些新茶,成为开化名茶研发过程中的第一批成品,以开化县名与龙顶潭地名相合,命名为“开化龙顶”。之后又经过反复改进工艺,1982年,“开化龙顶”被评为浙江十大名茶之一。
从此,“开化龙顶”走向全国,开启了发展之路。
陆杰星 借力生态“扶志”
10多年前,大黄山村是村头镇最穷的一个山村。村里只有一条坑洼的土路,村民要购买食盐等日常用品,基本上靠走路。从村里到镇上一个来回就要3个多小时,当时村里除山林外土地大量抛荒,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采伐量很少的林木和打工收入,人均年收入不足1900元。“连电话都没有,村里唯一的现代化设施只有电灯。”这是大黄山村留给浙江芹阳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陆杰星的第一印象。但在他的带领下,十几年后的今天,大黄村“面貌一新”。
2004年,陆杰星全县各地寻找适宜种茶的地方。“当时跑了14个乡镇,提取了100多处土样送往杭州检测。最终选定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大黄山村。”
一开始,村民与陆杰星矛盾不断。面对困境,陆杰星自掏腰包拿出10万元资金捐给村里,还帮村里建立无线基站,安装有线电视……渐渐地,大黄山人接纳了他。村里聘请他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得到村民信任的陆杰星,开始大展拳脚。他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标准》进行千亩有机茶园的建设,在茶园里套种鹅掌楸,保证生物的多样性。2008年,大黄山村千亩有机茶园顺利通过有机茶论证,成为衢州市最大的有机茶基地。
2012年,大黄山村因为有个千亩有机茶基地,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变为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陆杰星表示,接下来,他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开化龙顶的茶叶品质,建设集生产、旅游、研发为一体的茶叶基地,借助生态优势,让大黄山村人人能赚钱,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
汪秀芳 丰富文化底蕴
“我平时喜欢音乐、看书,比起茶商,我更想做一名茶人。”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浙江云翠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秀芳还一直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
“传承文化,缔造经典,这是我们的理念。文化是企业的精髓,品质是企业的生命。而茶本身也蕴含着博大的文化,我对茶文化有着独特的偏爱。只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化龙顶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她始终认为,茶叶并不是普通的商品,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历史的传承。“赋予茶叶专业水准,提升茶叶文化价值,是‘茶人’的责任和使命。”2004年开始,她在衢州开办茶艺培训班。次年,开化御玺茶艺职业培训学校成立。10余年间,汪秀芳坚持免费办学,如今已经桃李超千人。
2007年,汪秀芳又建起了衢州市唯一一家集全国名茶、茶叶书籍、茶用品为一体的茶人之家。一有客人,她总会向大家介绍各种茶叶的品性、茶具的使用方法。“茶是我们的国饮。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弘扬中华茶文化、龙顶文化尽一份心,尽一份力。”
“很多人因为开化龙顶才认识了开化。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因为开化龙顶而认识钱江源。”希望能让源头的天然野茶走出深山,希望龙顶文化能和源头文化、旅游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丰富开化龙顶的文化底蕴。
夏菊莲 融合茶旅创新
“品茗、赏景、养心,茗博园真是个好地方。”“茶园里空气都是甜的”……翻看游客们的留言,茗博园总经理夏菊莲心里乐滋滋。在她一手策划下,茶旅融合做得有声有色。
2004年,一个山东客户来开化跟夏菊莲谈合作时,总想让她把价格再降降。“我就把他带到我的茶园里,让他看看我的种植基地,看看我们的生产线。”夏菊莲说,客户在看了茶园的生态环境和规范化生产后,不但没有再谈降价,反倒给她提了价。
此后,夏菊莲一直在琢磨是不是可以在茶园建设一些接待客户的场地。于是她请专业人士设计,一点一滴改造。通过规划建设,茗博园已经成为集茶叶加工销售、休闲观光、餐饮和住宿为一体的3A级茶旅综合体。
2017年,茗博园特色餐饮正式对外营业,一炮走红。随后推出的特色民宿,也一房难求。有空的时候夏菊莲总会亲自泡茶给游客喝,和他们讲开化龙顶的故事。“游客也可以在茶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还可以观察开化龙顶是如何制作的。我们有茶民宿,茶餐饮,可以留得住人。”夏菊莲说,下一步,他们还要在300多亩茶园上做休闲旅游的文章,将茶室搬到茶园里去,把品茶、赏景、呼吸好空气结合起来。
“先把客人‘引进来’,再把开化茶‘推出去’”。夏菊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集聚人气来宣传茶产品、推动茶产业的发展。
过海顺 提升经济效益
年轻的时候,为了赚钱,过海顺想过不少门路。进过砖瓦厂、开过拖拉机、学过泥工、开饭店创业……“什么行当我都干过,这个不行就换下一个。唯独做茶,我一做就是25年。”
在外地折腾了好几年也没挣到钱。1995年,饭店亏本后,过海顺回到开化。这次回来,他发现身边不少人都在种茶。经过一番“考察”后,过海顺决定“赌”一把。他从信用社贷款、找亲戚朋友借钱,东拼西凑了几万元,承包了村里的160亩荒地,决定以茶养家。
一开始过海顺什么都不懂,种茶全靠跟着别人学,经常请村里有经验的师傅来指点。他对茶园的管理格外上心,经常守在地头里观察茶叶的生长情况,一看就是一整天。“很担心,怕做不好,又失败。”跟别人不同的是,过海顺这次负债种茶的尝试算是“背水一战”。
春茶上市的时候,他总是早早来到市场,推销茶叶。“那时候茶叶价格很低,毛茶卖二、三元一斤,特级的绿茶才卖六元,市场上卖茶的也多,我就怕自己的茶叶卖不出去。”这一年,过海顺在担心中学习摸索。到了年底,他算了笔账。“第一年赚了三、四万吧,收入翻了倍。那时候我也算是村里响当当的‘万元户’。”这片叶子,让他尝到了生活的甜头。
“自从做了茶,我的生活真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生活水平不高,现在收入翻了百倍。我今年55了,要做到吃不消做为止。”过海顺坚定地说。
李群勇 培育未来希望
李群勇是名副其实的“茶二代”,小的时候家里承包了六七十亩茶山,以种茶为生。他从小在茶厂里长大,看过父母在炒茶季里夜以继日炒茶叶,也跟着父母到过茶叶市场,当过“推销员”。
“我觉得做茶好像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刚开始,李群勇与父亲合伙,父亲负责制茶,李群勇跑市场。跑市场的过程中,李群勇发现,开化龙顶的名声越来越响,随着机械设备与制茶工艺的更新改良,品质越来越好。同时,市场上对名优茶需求越来越大。
由于跟父母的经营理念产生了分歧,“父亲做了10年的大宗茶,但我要做名优茶。”2004年,李群勇“自立门户”。李群勇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杀青的时候,由于火温过高,炒出来的茶叶发黄。如何保证茶叶不仅口感好,而且颜色也好看呢?李群勇摸索出了一套“冷锅炒法”。在杀青的过程中,用适宜的温度,使叶绿素不被过多破坏,保证茶叶的美观。“我做的茶颜色翠绿,在市场上比较‘显眼’,很多外地客商都喜欢。”李群勇说,接下来,他还想通过改良创新制茶工艺,进一步提升茶叶的口感。
“我父亲到现在用的茶机还是2003年的,一直没有进行升级。”在李群勇看来,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一定要跟上市场的发展变化。不论是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制作工艺的创新,都不能落后。
李群勇的儿子现在已经上高中了,他说希望儿子以后能学跟茶相关的专业。“‘茶三代’已经在培养中了。”他笑着说。
胡金寿 搭建发展平台
“我每天早上六点钟起来后,一定要去茶叶市场走一走,看一看,跟茶农、茶商交流一下今年的茶叶品质。”眼下,正值开化龙顶春茶大量上市的季节,开化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胡金寿一直牵挂着春茶。
“今年举办中国·开化龙顶茶王争霸赛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开化龙顶品质,提升市场竞争力。”胡金寿说。
从茶商大会,到开化龙顶茶王争霸赛。近年来,开化县举办了不少大型茶事活动,释放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信号。在胡金寿看来,政府主要是起引导作用,产业的发展要靠龙头企业的带动。“我们希望通过政府的支持,能让企业有信心。”去年的茶商大会,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茶农唱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我们搭台主要目的是什么?一方面,把外面的经销商引进来,和县里的茶企形成互动;另一方面,把我们的开化茶推广出去。”
为了进一步打开市场销路。去年,胡金寿带着27位茶企代表,来到山东济南第一茶市,与当地经销商交流合作,推广开化茶。
“同时,我们还提供技术支持,多次邀请省内茶叶专家,从加工、生产、销售,市场等各方面对茶农、茶商进行培训。平时,我们也会派技术人员到茶园里去,点对点地跟茶农交流。”胡金寿表示,“每次培训,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今年我们也要延续下去,加大科技培训的力度。”
专家眼中的开化茶
在中国·开化龙顶茶王争霸赛举办之际,笔者走访了不同方向的茶学专家,从生态优势、质量安全、品牌发展、品质提升、综合利用等方面,谈一谈他们心中的开化茶印象。
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 江用文
要加强科技创新,根据开化龙顶的品质特征,选育合适的茶树品种,建立高效的茶园管理技术,完善茶叶自动化加工技术。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 郑国建
自然条件成就了开化龙顶茶优异的品质;加工工艺造就了开化龙顶茶独特的外形,开化龙顶茶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鲁成银
开化生态环境好,茶很“干净”,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比较高。鲜醇、甘甜,茶叶颜色青翠,茶汤很清, 要坚持生态发展、绿色发展。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副院长 杨秀芳
要加强一二三产融合的实质性发展,以乡村旅游、体验式消费推动茶文化传播和茶叶消费,根据不同消费市场定位,开展高端名优绿茶和大众优质绿茶为主,红茶、白茶等多茶类组合为辅的茶叶品类引导。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 王岳飞
当地政府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强开化龙顶茶及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推广,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快推动开化龙顶走向省外。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 罗列万
茶在开化不仅仅是饮品,也是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馆专业委员会主任 朱家骥
开化龙顶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推动从卖茶叶,到卖茶山空气,卖茶山风景,卖茶山文化。
(朱冬艳 黎欣 整理)
(本版图片由开化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