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钱塘江

草醒又一春

  革命老区的振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

  赖赛飞的报告文学新著《嘱托》以浙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15年来的历史巨变为题材,生动记录了这个浙东红村的人民在以村支部书记张志灿为代表的村党委带领下,牢记习总书记“要把梁弄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嘱托,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路上顽强拼搏、激流勇进的精神和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作品也立体地展现了革命老区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员的内在精神结构,生动地描绘了他们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奉献时代的先锋精神。

  清人袁枚《随园诗话》言:“着意画资妙选材,也须结构匠心裁。”所以,对一部优秀作品来说,不仅选材需要妙心,结构营造上也绝不能含糊。“一个好的结构就意味着作品成功了一半”,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从整体上看,《嘱托》在结构架设上采取三条线索并置的方法。第一条也是最主要的一条是以张志灿为代表的横坎头村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曾经贫穷落后的革命老区建设成为全国文明村镇的辉煌历程,这是明线,也是主线。第二条是浙东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勇于奉献,追求自由、幸福、解放的历史和故事,这是辅线,也是暗线。第三条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浙东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包括唐诗之路等,也是辅线,与第二条相比,这是更暗的线。

  三条线构成了作品内在结构布局上的三位一体,它们之间有张力,有映衬,更有交织、互现,将现实、历史和传统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大大提升了作品内在结构纹理上的艺术魅力,也有力地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与这种结构美学相适应,作品在材料剪裁上也颇费经营,除了关涉第一条线的材料始终贯穿首尾外,另两条辅线的材料则以继点相连的方式穿插于作品之中,这样的材料布局将断与续、虚与实、疏与密、张与弛、隐与显等复杂的叙事运动有效地统一在一起,既凸显了横坎头村继承红色基因,改变老区旧颜,谱写历史新篇章的光辉业绩,又穿梭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追忆以及对浙东历史文化传统的回溯,使作品的现实精神、革命激情和历史纵深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在作品中的艺术功能巨大,刘熙载曾用“开阖变化”“一动万随”称之。在不同的作品中,文眼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更可以是意象等。文眼是作品的思想意蕴和审美韵致的集结号,巧妙的文眼设置对于提升作品的艺术品格具有以一当百的效果。

  《嘱托》就选取了一系列能够凸显主旨和增强艺术效果的意象来担当作品的文眼。例如,作品选取了张志灿作为奥运火炬手奔跑的意象、红果意象、年轮意象、交通员意象等,这些精心择取的意象有的作为敞开人物内在精神世界的窗口,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品格,有的则成功凸显了浙东红村特有的精神内涵和革命历史的厚重。这些精心布局的意象在作品中交相辉映,为作品烙上了特殊的色泽和艺术底蕴,强化了作品的立意,提升了作品的主旨,深化了作品的诗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嘱托》还善于运用富有张力和孕育性的描绘来烘托氛围,推动情节的铺展,提升作品的思想内涵。例如作品写到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横坎头村后,村里的党员和群众憋足了一股发展老区的劲头时,就运用这样的描绘:“春节的这段日子,张志灿与村主任黄水夫等一批党员干部过得不算踏实,很多事情搁在心上,就像深层回暖的土地,有种力量在底下密集地往上拱。”从村里传出的过年的爆竹声响“震动了连绵的群山,引起宏大的回响,经久不息。休眠在地底下的种子,还有隐藏在枝条里的芽,都被惊醒了”。这些描绘情与景合,有效地烘托了氛围,且极具包孕性。

  同时,作品善用比喻,巧用联想。例如,“今年我第一次走进横坎头村,已是人间四月天。早春包得紧紧的嫩芽在春风化雨里充分舒展,山岭原野充满了明亮的绿。菜地、果园、竹林……一重重,一团团,鲜嫩、洁净。世界又是新的,充满无穷的希望和无尽的活力。”这样的描绘,满目青翠,疏朗剔透,足见作者才力超群,也很好地契合了浙东红村绿色发展的主题。

  作品间或嵌入的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文字,更是有效地将情感的铺张与思力的拓展有机融为一体,使作品充溢着一种激荡人心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例如,作者抒发自己为横坎头村而感动、陶醉的文字:“让我沉醉的必定是红色与绿色;让我沉醉的是一年又一年,绿色更绿,红色更红;让我沉醉的是它同时展现的巨变和不变——坚守本色,初心不改。”它们情感浓郁,融思于情,为读者捕捉革命老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提供了有效的导引。

  众山衔锦绣,草醒又一春。《嘱托》紧扣时代脉搏,讴歌了总书记牵挂革命老区的深厚情怀,谱写了一部浙东红村振兴的奋进诗篇。在老区人民的努力下,红色土地上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3 草醒又一春 2019-04-06 9831419 2 2019年04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