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专才
精细生产
严粒粒
中国电视剧史60余年、电影史百余年,蹒跚学步的中国影视产业一路小跑登高。有种声音,称影视行业正加速从手工业向工业化过渡。以电影为例,从2012年的170.1亿元到2018年的607亿元,中国的电影票房以每年近百亿的增长速度攀升。中国继而成为了仅次于北美地区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但“大”不等于“强”,也不等于“优”。回过头总结此次“黑天鹅事件”暴露的行业短板:科技、人才、规定、政策、眼界……有趣的是,在横店采访中,处于同一时间维度不同产业链位置的受访者,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或许,所谓短板似乎不能简单地定义为“一板之短”,而是一个产业上下游未能达成足够的协调与共识所造成的结构性问题。这一问题,指向国内影视产业体系尚未成熟,因而造成了供给端优质作品的短缺和人民大众观影需求升级的矛盾凸显。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交流的便利和透明,产业发展进入拐点期——产品生产的规模化、观众审美能力的国际化等变化,不断强调着竞争力要素的门槛。
标准化,反映的是产业综合实力的强弱。提高供给端电影产品的质量及其数量,离不开整条产业链的精细分工、高效整合。当生产链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了标准化要求,专业人才就成为核心竞争力。
据业内人统计,好莱坞电影产业工种细分到173项,这意味着每一项专业都有人深耕。反观国内,国产电影没有如此细分的工种,尤其是一些负责转接环节、协调资源的岗位几乎空白。
相比故事、创意和资金,情怀和野心需要人来落地。以细分工种下的人才培育为目标,国内影视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亟待开启。培养体系的重建、政策服务的导向、业内人士的帮带扶持……可喜的是,全国各地相关人士、部门,正从各方面入手,努力实现着人才的成长和数量的乘数度增长。
可以肯定的是,走好专业人才支撑下精细生产这一步,辅以独运匠心的本土叙事,中国影视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