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深读

从“三服务”
看干部履职

  如何让这场干部走企业、下基层、访民生的“三服务”活动“不负春光不负卿”。浙江日报记者通过深入调研,提出“共性难题,期盼组团服务” “政府与市场,需厘清责任边界”“长效服务,需要建章立制”,较好地回答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三服务’”问题。在我看来,这正对应了当今公共管理的三个重大议题。

  一是构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新型关系。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最快速度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持续时间最久的高速经济增长。如何理解40年改革开放?“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论者有不同观点。已有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解读,有的互为补充,有的存在一定竞争性,但它们大多分享了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政府。积极有为的政府是中国成功的最重要解释变量,它在相当程度上刷新了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理论。

  在今天,关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自由主义式划界已不足用。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在取得巨大成功和诸多教训后,回答这样的问题尤其具有重要价值。这些问题在“三服务”过程中时常被触及。基于以往政府对社会的过度管理和对公共服务的相对放任,促进社会力量的发育与加大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乃是政府重要而紧迫的优先选择。特别在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在内的短板,更是迫切需要予以补齐。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就是要寻找、辨识出政府(核心)职能的短板,全面地而不是碎片化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能。

  二是创新政府职能的履行方式。

  明确或找到政府职能的短板后,如何履行好政府职能的问题,同样十分重要。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公共管理改革的痛点之一,就是始终难以实现公共事务治理、公共服务供给“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机制成本过高等问题。源自浙江、燎原于全国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就是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广泛运用新技术等方式,有效改变了政府治理逻辑,为实现“以民众为中心”的政府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如此而观,“三服务”同属于“最多跑一次”改革。它们之间不同的是,“最多跑一次”的主语是民众,而“三服务”的主语是政府、干部,而它们的目标、宗旨是共同的,就是转变政府治理逻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更高满意度。

  三是将制度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设置为优先级工作。

  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创新政府职能履行方式,制度和体制机制是关键。通过走企业、下基层、访民生,干部们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辨识企业、群众、基层的真实需求和存在问题后,需要举一反三,深化改革,增创体制机制的新优势。比如,面对共性难题,期盼组团服务,这就需要构建整体性政府,不是以部门工作方便、而是以解决企业、群众问题为导向开展工作,如同“最多跑一次”改革以群众定义“一件事”为行动基础、实行“无差别全科受理”。再比如,企业、社会“围墙内”的事,政府不能越界。但是,企业、社会自身能力不足,政府该怎么办?

  在这里,政府需要在做好“围墙外”公共服务的同时,发挥“能促”功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再比如,民众期盼有“一支永不撤离的服务队”。“三服务”的常态、长效机制怎么建?“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全过程民众参与经验同样值得借鉴。“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引入技术手段,将公共服务行为数字化、电子化、互联化,运用基于“互联网+”采集的大数据进行客观识别,将原本必须民众主动参与的行为,必须基于感性判断进行人工干预的需求识别和汇总过程,一部分转化为低成本、非主动的理性计算,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民众真实需求无法准确、有效识别的困难。另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实时监督机制上也做出了诸多创新,它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通信平台和传统的物理集成服务平台,形成了三条即时、动态监督渠道,让民众在使用公共服务的同时,更加高效、可及地监督公共服务组织的行为,间接贡献于公共服务有效性的提升。借鉴这样的经验,因开展“三服务”活动而构成的对干部的长期考验,就转化为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社会治理的持久动力。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6 从“三服务”
看干部履职
2019-03-27 9747080 2 2019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