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浙江大学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思政课堂内涵

思政课,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台上,如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面孔——优秀的学长、辅导员,校外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社会贤达……讲授主体的多元化,让思政课堂变得丰富而具体,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浙江实践的广度和热度。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参加座谈会的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教授告诉记者,浙大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学长进课堂、院长进课堂、厅局长进课堂等多元形式取得了显著效果。尚小强是浙大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他在课堂上讲述了自己的留学经历,告诉学弟学妹一个真实的外部环境。“祖国是科学研究坚实的臂膀,知识无国界,但是科研工作有国界。”尚小强说。一学期的思政课后,近三分之一的同学在调查问卷上“印象最深刻”一栏中写下了优秀学长们的分享。有大一同学说:“高年级学长的经历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模范作用,为刚刚开启的大学生活打开了多种可能的天窗,注入了进取的活力。”

  浙江红船精神宣讲团成员、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受邀走进浙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系统讲述了红船精神内涵。同学们认为他的讲课既深刻又生动,权威的内容加上有趣的故事,大家都被深深吸引。省农业、能源等部门以及多个市县的领导干部也曾来到浙大思政课堂,分析形势,讲解政策,现身说法分享改革发展的经验。

  对于浙大师生而言,思政教育的课堂并不局限在教室之中。院内与院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相结合,浙大坚持开门办思政课,课堂日益鲜活精彩。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傅夏仙副教授把课开到浙江大地上,带领学生到浦江县现场感受美丽乡村巨大变化,到余姚市梁弄镇追思浙东革命先辈志士的家国情怀……“课堂内外两个场景交汇,理论就有了鲜活的生命,也就有了说服力,才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傅夏仙说。

  面对互联网的“原住民”,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心设计思政课“菜谱”,打造网上思政慕课。老校长竺可桢著名的“两问”、“中国核司令”程开甲校友、站立3个小时讲好“最后一课”的“网红”老教授蒋克铸……这些有温度的身边话题让慕课课堂变得亲切。浙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马建青教授定期用微信组织线上辩论会,话题都是同学们自己准备的:“高铁上是否要给老人让座?”“当法律与道德或舆论产生偏差时,我们该相信谁?”马建青认为,人们常说年轻一代很多是“键盘侠”,但实际上他们对当下中国问题有着独到的思考,教师要在网上辩论中加以有效引导、精准点评。这些网上课程让同学们感到思政课变得“有情有义、有棱有角、有滋有味”,成了“网红课”。

  更具亲和力的思政课,正变得愈发耐人寻味。目前,浙大思政理论课有1门获国家精品课程、3门获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入围首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思政课,可以这样有滋有味 2019-03-23 9738428 2 2019年03月2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