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钱塘江

眼界与情怀

  倘若说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见“桑”字,战国青铜器有提筐采桑的图文,如《孟子》中干脆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说,记载着中国蚕桑业的古老悠久;那么,浙江考古发现的,如余姚河姆渡6000年前的蚕形虫文象牙盅,湖州钱山漾4000余年前的残绢片,则证明了浙江之于中国,不仅是蚕桑之源,更是丝绸之源——由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拍摄录制,国际丝绸联盟和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支持协拍的三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锦绣江南》之《锦程东方》,以湖州璐村的蚕花庙会开篇,从历史与文化的视野,条分缕析了以浙江为代表的中国丝绸的前世今生,于兴衰沉浮中,浓墨重彩地呈现中国丝绸业凤凰涅槃般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丝绸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锦绣前程。

  《锦程东方》之可贵,首先在于绝不讳言中国丝绸命若悬丝的严峻现实。不错,我们有绵延几千年的种桑养蚕传统,有蚕花庙会的古老遗存,有南京云锦的古典审美和杭州甄兴祥一百来年的成衣制作……《锦程东方》致力于对中国传统蚕桑业与丝织业的历史钩沉和文化开掘,但它观察的视野与表现的角度,始终是世界的,是站在国际化的宏阔背景下,对中国丝绸的打量与剖析;这视野同时又是多元而充满弹性的,从近邻南洋到大洋彼岸的欧洲,从五六千年前的历史遗迹到里昂时装发布;上下纵横的时空背景,使中国丝绸明晰了自己的位置,映照出自己的全部优势与不足,这就成为浙江丝绸人“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起点,而浙江丝绸人的艰巨努力也就有了方向:比如凯喜雅集团把车间延伸到地头,从种桑开始培育品质,形成浙江淳安、云南德宏的产业链;比如中国旗袍制作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助推丝绸文化的提升;比如万事利集团在云锦制造技术传承、数码双面印花技术创新的成就;比如达利集团对学习、赶超意大利丝绸印染技术的不懈追求……丝绸业的发展,以欧洲丝绸重镇的科莫和里昂为标杆,那步伐便扎实、开阔而颇具后劲,且不因一时一地的蝇头小利而迷惑。我们习惯于说要立足浙江走向全国,或者立足中国走向世界,其实这意思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立足世界,经营浙江。《锦程东方》以国际眼界观察和打量浙江丝绸,浙江丝绸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努力才有脱胎换骨的意义,所取得的不凡成就才犹如凤凰涅槃。

  眼界决定情怀。浙江丝绸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留下的是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丝绸人坚忍不拔砥砺前行的脚步,是这批有识之士奋起急追国际前沿、艰辛开创浙江丝绸新篇章的足迹。

  达利集团前掌门人、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费建明就是个突出的例子。他出身于丝绸世家,从北大荒回城后就投身丝绸业,从机修工开始,可谓在丝绸业浸淫了一辈子。他曾经执掌西湖绸厂多年,积累了体制改革的大量经验,也深受中国丝绸技术落后之苦。入主达利集团后,瞄准世界丝绸前沿,努力开拓中国丝绸发展的眼界,打破各类技术瓶颈,是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达利集团能放下身段,从意大利高价聘请7人团队,费时两年多,使达利集团印染技术和工艺管理一跃而领先世界,没有国际眼界和为世界先的情怀,是断难做到的。退休之后,费建明孜孜以求于把国际丝绸联盟秘书处迁到杭州,那目的,也是要追踪国际丝绸发展,始终学习和赶超国际丝绸先进水平。费建明为中国丝绸发展竭尽心血的人生,令人肃然起敬。

  与费建明相对应,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研究中国丝绸发展、丝绸艺术及国际交往史,为中国丝绸理论上、美学上及国际交往上作出了突出贡献,以至于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留下的关于中国丝绸的断简残篇,剑桥大学为拾遗补缺,专门约请赵丰来补写和续写。尤为让人高兴的是,80后乃至90后一代新人,也以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活力,日益活跃于浙江丝绸业,《锦程东方》表现了“经纶堂”的王鹏铖着力于丝绸的当代化、艺术化,努力把丝绸在产业与文化上紧密连接,开辟中国丝绸发展的现代路径,着墨虽不多却别有深远的意义。中国丝绸在新时代焕发青春,重返世界丝绸中心,不仅成为费建明、赵丰及王鹏铖等人念兹在兹的毕生追求与梦想,而且犹如血液,紧密无间地融入了中国的丝绸事业。这,就是一代浙江丝绸人的情怀。

  作为第一部完整呈现浙江丝绸业的现状与发展,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丝绸人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和不凡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锦程东方》立意开阔高远,创作手法朴实细腻,对浙江丝绸历史文化和传统沿袭的开掘简洁准确,作品富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饱满的诗意,是颇为难得的。《锦程东方》片末吟咏道:“在丝绸的世界里,商旅不绝,锦绣未央”,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道路上,何尝不是如此呢?


浙江日报 钱塘江 00009 眼界与情怀 2019-03-15 9605322 2 2019年03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