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稳稳的生态幸福感
本报记者 张萍
3月7日上午财政部答记者问,刘伟副部长在回答如何打赢蓝天白云保卫战时,坦言与市民有同样的感受:“我的心情每天随着PM2.5指标在起伏。”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健康的植被,生态环境带来的幸福感与每个人切身相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管是祖国北疆的绿色防线、北京的蓝天白云,还是浙江乡村的绿水青山,都直接通达老百姓的一呼一吸,关乎一点一滴的幸福感。提升生态幸福感,已是关乎国民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基础性民生工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与坏、成与败,半点水分掺不进。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5年来我们的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取得扎实成效。能耗下去了,污染物排放量降了,城市重污染天数少了,沙化土地面积缩减了,森林面积涨上来了。不久前,国际社会盛赞,中国的绿色发展为全球变绿作出重要贡献——我们占据了全球6.6%的植被面积,却贡献了全球25%的绿叶面积增加量。这些数据的降和升,反映老百姓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恰如刘伟副部长所言,心情随环境指标起伏。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们正是不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这片古老的土地送回了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硕果。3月6日,新华社播发的中办、国办的通知,要求“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千万工程”为代表的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走在了前列,取得了实效,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让百姓吃上生态饭,打出生态牌,干起生态活。浙江经验的一个启示就是,完全可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可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生态幸福感向生活获得感转化的路径。
身处最为深刻的生态文明变革之中,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是浙江当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必然要求。当前,关键是实现“四个走在前列”:以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目标,推动生态综合治理走在前列;以构建生态经济体系为载体,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走在前列。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将绿色发展的文章继续做下去,守护好这份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总有一天可以让老百姓的生态幸福感只有起、没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