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在浙江代表团分组审议现场,发展职业教育引发热议——

读职业院校,也能“C位出道”

  “如果孩子就读职业院校,家长常常羞于启齿,感觉矮人一头。他们的理解是,孩子因为学业成绩不好,才去读职业学校。”3月6日,在浙江代表团第三小组审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的一番描述,“点燃”了讨论氛围。在座的代表们都谈到了自己的“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职业教育”给了近年来前所未有的篇幅。

  “普高考不上,不得已才去读职高;大学考不上,硬着头皮去读职技校。”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葛益平也道出了一个“怪”现象,“很多人对职业院校有偏见,其实各行各业都非常渴求技术和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撑,应是‘优秀选择’而不是‘最低选择’。”

  每当岁末年初,企业常面临“用工荒”,主要缺乏的就是成熟的技工。与此相对的,却是高职院校招生不易。

  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表述,加上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郑亚莉代表认为,这表明“职业教育已经摆到了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职业教育,看似一个教育领域的话题,在场来自各领域的代表们却分外关注。“高水平制造大力推进,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壮大实体经济,需要数量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职业教育能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创业”……他们的精彩发言引起大家共鸣。

  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郑亚莉代表是亲历者,也是推动者。她认为,职业教育不仅关乎每年数百万学子的前途与未来,也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但目前面临着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体制机制有壁垒,评价、激励、保障、监督不健全等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剧蒋胜男说:“我们常说要有‘工匠精神’,职业学校是工匠成长的摇篮,但不管是从技术技能人才薪酬待遇还是社会观念来看,整体氛围还没有及时跟进。”

  纵观工业化进程,德国、日本等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很大程度上源于职业教育提供的人才支撑。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第一句话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全国人大代表、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张耕,回忆起自己去年带团在德国培训时的见闻——过半的年轻人通过2至3年的“二元制”,即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的职业教育体系后,进入制造业。

  “世界500强、ABB集团一家德国公司的总经理就很自豪地告诉我,他就是‘二元制’毕业的学生。”张耕代表说,“职业教育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院校、社会协同合作,需要政策、措施、观念共同发力,对技能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培养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注定是新时代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的‘压舱石’。”

  代表们从推动职教政策落地、营造尊职重技的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他们认为追求学历教育、轻视技能教育,追求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急需改变。

  “读职业院校,也能‘C位出道’”“让职教学生感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热烈的讨论声中,职业教育的春天已悄然来到。


浙江日报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0004 读职业院校,也能“C位出道” 2019-03-07 9608570 2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