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们到我们
陈佳莹
“10多年前,我一眼就能看出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的区别,现在哪还分得出,他们比我时髦多了。”这些年的变化,让一位从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20多年的老民警丢了“看家本事”。
“20多年前,还没到正月初八,乌泱乌泱的人就急着过来找工作,哪像现在,不到元宵见不到人,企业还要提供班车接送。”这是一位从事制造业30年的企业主口中的“老黄历”和“新行情”……
在浙江大地上,农民工这个标签正在逐渐消失,农民工和城里人的分别和界线正在消弭——
曾经,农民工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上不同的学校、玩不同的玩具、穿不同的衣服。随着互联网的极大普及和教育资源均等化,如今他们的玩具、服装同样来自淘宝店铺,他们上公立学校的需求也正被不断满足;
曾经,农民工是老乡带老乡一同进城打工,现在则是同学带同学一起到大城市找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攀升,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曾经的他们,可能正是你我的同学;
曾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是老家的顶梁柱,每月往家里寄钱养家是常态;如今,新生代农民工中的许多人也是独生子女,自己赚钱自己花,他们的消费观就是城里人的消费观。
他们见证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从简单的流水线操作工,到高工艺水平的焊工、牵引工,再到自动化时代的数控工,甚至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智能制造人才;
他们亲历了产业的结构调整:从建筑业、制造业,到酒店餐饮、快递物流,再到电商、金融、文旅等新兴产业;
他们的成长也汇入浙江的成长:与浙江制造一同远洋出海,与浙江经济一起爬坡过坎,更与浙江社会一同大踏步前进……
哪里还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