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人物名片】

  孙灵娟,1981年生,一头扎进花海的北大博士。她放弃百万年薪,回家乡永康创业。她的努力经营,推动了西红花在浙江的产业化,并销往国际市场。2015年,她被评为省首届“十佳农创客”。

  2006年,我辞掉在北京年薪75万元的工作,回到老家永康;2014年,我又放弃200多万元年薪的CEO岗位,开始自己创业。很多人说:“孙灵娟你是不是疯了?”我没疯,我只是选择一条正确的路,然后走下去。

  按现在的时髦说法,我是一名农创客,能被人这样称呼,感觉挺自豪的。我的农创客生涯,一路盛放着一种美丽的花朵。

  这种花就是西红花,听到这个名字,许多人会觉得陌生。其实,西红花就是大家俗称的藏红花,婀娜艳丽。它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后传入我国,而浙江比较适合它生长。

  这几年,我创办的企业从无到有,2018年西红花单品销售额达到3亿元,开拓出金华永康、衢州衢江、杭州余杭3个生产基地。我觉得现代农业这条路,自己是走对了。

  去原产地学习半年

  很多人问我,永康的工业基础这么好,你为什么要选农业?原因很简单。2014年夏天,参加体检的我被医生拉到一边:胃里有阴影,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对当时33岁的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所幸最终检查结果是好的,但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食品?

  健康如此重要,何不把健康当做一份事业?我从大米开始研究,到肉鸽,再到铁皮石斛、灵芝……当得知伊朗进口的西红花保健功效不凡,且单笔货值就能达到1亿元时,我觉得机会来了。

  都说干一行爱一行,为了爱上西红花,我到伊朗一待就是半年,把西红花的选育、种植、加工、市场行情摸了个透,信心满满回到老家,拿了5000万积蓄开始创业。

  遭遇尾款回收难题

  干农业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仅要“看天吃饭”,还得“看脸吃饭”。一开始,我不信邪,总想着那么大的企业我都能管好,还管不好这几亩地和农民朋友?我们与农户签约,只需支付10%的意向金就能合作种植西红花,交货时再付余款。但出乎我意料的是,这90%的尾款却成了企业的负担。

  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资金怎么解决?我们的第一反应是银行。可是一句“变现能力不足”,让我们再次遭遇瓶颈。农业往往就是这样,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导致贷款难、补贴少。拿500亩藏红花基地为例,购买种球每亩6万元,建设大棚投入百万元,架设物联网系统投入300多万元,总耗费近3500万元。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贷款光审批就要很久。然而,西红花有一定的自然生长周期,过了春天就没法种,等不起。

  前期创业、后续建设,钱从哪儿来?银行贷款不易,还好我还有点积蓄,还好爱人哪怕卖房也愿意支持我。吃尽酸甜苦辣,为了梦想不断坚持,我想这大概就是农创客的精神。

  把西红花卖到欧洲

  我们梳理了与农户打交道的各个细节,采取了订单采购的模式,签好合同支付货款,清清楚楚。这样一来,企业流动资金充裕了许多,农户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西红花产量很快就提升起来。

  农业看上去简单,可实际上是个技术活。无论是选种育苗、种植生产,还是加工销售、电商物流等,都不是几个人就能简简单单、完完全全搞定的。

  我先后在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位,深知科技创新和人才的重要性。现在,方园公司有了100名大学毕业生,在我看来,他们是“新农创客”,扎根在田间,和农户们一起劳作,解决农户的实际难题。比如,为了让花长得更好,我们所有生产基地架设了物联网,结合气象与控制系统,为西红花提供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为了解决以次充好、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我们构建了全生产链记录、二维码追溯机制,确保每一丝花都能有高品质。

  创业快5年了,浙产西红花有了3条稳定的出路:国内药业药剂公司收购、自营出口、农产品电商。其中,后两者的开拓创新,让我对现代农业有了更多信心——西红花出口到了德国、意大利,国内已有10家农产品电商平台与我们合作。

  想带动薄弱村“摘帽”

  有人说我是“三有”农创客:有管理经验、有经济基础、有美好愿景。但我总笑自己可能是个“三无”创客:无抵押、无贷款、缺少农业经验。

  幸运的是,这一路走来,我得到了太多的理解,党委政府、主管部门、家庭、农户、身边的创客……有了理解,永康出台了“一产一策”产业扶持政策;有了理解,才让西红花这朵异域之花在浙江扎了根;有了理解,才有农创客扑下身子投身农业的沃土。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并不是个农业大省,但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红色的西红花或许并不起眼,但我希望用它带动至少1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摘帽,5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200位农创客因此投身现代农业。

  就在前不久,方园在杭州成立集团公司,不仅是做西红花,我将依托杭州这个国际化窗口,把研发、种植、销售、旅游、孵化等现代农业所需要要素集合在一起,搭建为全省的农创客们服务的平台,帮助浙江农创客从田间地头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沈超 徐贤飞 市委报道组 谭孝军 整理 拍友 时补法 摄)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2019-03-04 浙江日报2019-03-0400014;9237321 2 2019年03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