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人物

选择亲情,我筑梦农创园

  【人物名片】

  赵洁,1982年生,耕耘奉化乡村旅游11载。从毅然告别都市白领的生活,助推自家农庄的转型升级,到成立乡村旅游“智囊团”、打造农业创意项目展示平台……花果芬芳,游人如织,奉化的许多农庄里,都有她的灵感和汗水。

  其实,我和农家乐的缘分可以追溯到16年前。2003年,我父亲就在宁波奉化溪口经营宁波地区最早的农家乐之一。我常常带朋友去吃农家菜,他们送了我一个外号——“农庄小公主”。

  但那时,我羡慕着城市的繁华,一心希望以后能去大城市生活,根本没想到自己的未来会在田野里生根、开花。

  惜别都市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家外贸公司做韩语翻译。那几年,外贸形势蒸蒸日上,公司业务也水涨船高。不久,公司就把酒店设施出口业务交给了我。

  穿梭在热闹的市中心、打越洋电话、喝咖啡……我很享受都市白领的生活。

  2008年,一场家庭谈话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父亲希望我回家,帮他经营农家乐。这让我陷入了挣扎,我在公司受到重用,我也喜欢这份工作。但眼看年迈的父亲独力操持农家乐经营,我又十分心疼。最终,我选择了亲情,下定决心去帮助父亲经营好农家乐。

  就这样,我告别了光鲜亮丽的外贸企业,从都市白领转身成为“农家妹”。

  变革农场

  第一个问题迎面而来:我家的农家乐没有游玩设施和体验项目,几乎就是一个土菜馆。

  我问父亲:“宁波城区人开一个小时车,就来这里单纯吃个饭,恐怕做不了长久生意吧?”

  “那你要怎么弄?”父亲反问。从事外贸时,我参观过韩国、日本的农场,其运营模式给了我启发,我决定做一番尝试。

  照葫芦画瓢,我开始策划设计简单的体验项目。比如说,和一些种植基地联动,开展采摘游;与旅行社合作,设计旅游、吃饭一条龙线路……农家乐摘掉土菜馆的牌子,从光做饮食拓展到体验式旅游。

  小点子带来大变化,生意慢慢红火起来,节假日经常会有三四十辆大巴车的接待量,有时候光吃饭的客人就接待了100桌。

  去还是留

  正当我准备施展拳脚、大干一番时,2013年,父亲的资金周转出现变故,无奈转让了农家乐。

  我几乎陷入绝境,何去何从又是一场艰难的抉择。那段日子,我焦虑不安:回头继续去做外贸,还是从零开始经营自己的农场?选择前者可能会有比较安逸的生活,选择后者会让我的人生充满挑战。

  正是对内心的反复追问,让我坚定,自己已经离不开这片田野,我的事业必然属于乡村。

  经营了几年农家乐,我发现,农家乐经营者思路仍较老旧,虽出现了一些农旅结合的农场,但总体比较低端。

  我认为,乡村旅游缺乏专业人才,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创意和激情去改变。为了解决这个痛点,我成立一家专门服务乡村旅游项目的策划公司,一批有志于投身农村创业的年轻小伙伴加入我的团队。他们各有所长,设计、策划、营销等各个环节工作都有专人负责。

  打造“网红”

  那几年,我们主要对涉农旅游项目进行策划、包装推广。就拿我们参与的油菜花节项目来说吧。这个项目在奉化一个高山小镇,从城区到这里要开上近40分钟山路。小镇有自己独特的山水资源禀赋,镇里也想开发这些资源,却苦于没有思路,于是找到我们。

  经过一番调研,我们建议统一种植油菜花,形成规模,并策划油菜花节。高山油菜花,花期较晚,和别的地方有一定时间差。平原的花海芳菲已尽,这里的油菜一片金黄,一定会吸引游客。

  次年,油菜花节期间,游人如织,当地成为宁波“网红打卡点”。这样的节庆还带来附加值,那几天周边农户的土特产热销。

  汇聚人才

  油菜花节的成功,让团队的干劲越来越足。我萌生新想法——通过搭建平台,让更多返乡创业青年相互抱团与扶持,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幸运的是,我的想法非常符合奉化区尚田镇的发展规划,并与镇里一拍即合。尚田是一个农业大镇,草莓种植远近有名,还有一批活跃的农创客。

  2016年,镇里提供一个“大礼包”——将900平方米的空间交给我们运营。我们将这个空间命名为青农创客平台,主要有交流、服务以及孵化三大功能。平台逐渐热闹起来,农创客们在这里喝咖啡,聊项目,分享创意。许多尚田的农业旅游创意都是在这里的头脑风暴中得来。

  田园筑梦

  投身乡村旅游11年,我成为了年轻农创客们口中的“大姐大”。“青农创客平台”逐渐步入正轨后,我又想起了自己心底的农场梦。

  但这并非回到起点。我把自己的农场叫做莓好农创园,这个占地300亩的农场不仅是我自己田园梦想的实验,我想要把它打造成“农创客”的梦想展示舞台,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农业项目都可以入驻其中、展示给游客。

  农场硬件设施基本建好,已有10多个项目准备入驻。前不久,一个在庆元种植菌菇的小伙子联系我,希望在此设置一个展示空间。我听了他的想法,决定给他两亩地搭建大棚,未来大棚里将会种植展示银耳、猴头菇、从草花之类的新鲜菌菇。看惯了花草和水果,近距离观赏菌菇,一定很有意思。我想,这个菌菇大棚会成为农场的参观亮点。

  我计划,在未来,农场产生的盈利除了成员共享之外,也将会有部分留给村里。

  (本报记者 应磊 区委报道组 严世君 整理)


浙江日报 人物 00008 选择亲情,我筑梦农创园 2019-03-04 浙江日报2019-03-0400007;9534580 2 2019年03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