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须以品质“圈粉”
钱振霄
“华为”二字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品牌,进而被更多赋予了国货期待。这样的直观感受来自很多例子。比如,刚刚发布的华为新机Mate X,无论从工业设计还是技术创新来说,都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即便价格为17500元,也挡不住支持国货的“自来水”们,更不乏一些媒体用“惊艳”加以称赞。
华为消费业务CEO余承东曾说,7年前,没有人知道华为,甚至是在中国;但如今,华为正在成为全球引领品牌之一。如此的转变有偶然也有必然,其中有许多涅槃重生的故事值得说道。华为的经历恰似诸多国货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不仅有从陪跑、跟跑到领跑的路径,更有中国企业苦练内功、提升品质的过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对国货的印象,除了物美价廉,很难想到还有别的优势。正因此,哪怕在“Made in China”风靡全球时,很多人还是不愿买账。观察手机消费领域,或许能提供一种思路。比如,无论是各家长相的“苹果化”,还是一窝蜂似的走双摄路线,或是步人后尘的全面屏,都未尝不是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但也仅仅是把努力停留在技术层面,品牌建设也技不如人,更为致命的是缺乏引领性的技术。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恰如其分地点出了中国企业的现实困境,同时又指明了发力的方向。长期以来,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外国品牌长期主导技术革命的话语权,以创新说话,用品质保障,许多产品赢得了全球市场。如今,中国的品牌正面临这样的机遇,至少在科技创新领域,诸如华为这样的企业已经赢得了优势。
在特定的领域把产品做到极致,这就是当下的国货逆袭之路。美国《商业周刊》曾这样形容华为:“如果没有华为,西伯利亚的居民就收不到信号,非洲乞力马扎罗山的登山客无法找人求救。”若非这种独一无二,很难想象华为如何在海外市场突围。有数据显示,全球五大手机供应商中,中国品牌占据三席,其中华为更是以超越苹果的出货量,位列全球次席。
立足长远角度,质量与创新依旧是核心竞争力。一些国货之所以叫不响,质量不过关是很重要的原因。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有“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的表述。这不仅是当下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纠正长期以来国货低质低价负面形象所做的努力。如今,在质量把控领域,国货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已连续4年保持在90%以上,这让更多人对国货充满信心。
曾有机构给出2019年的消费关键词预测,其中“回溯”和“归真”两个词意味深长。在消费者愈发成熟的背景下,对高品质的诉求已经成为趋势,这就意味着消费不再只是一锤子买卖。无论是产品价位、研发设计还是质量把控,对每一个品牌而言都不可或缺、环环相扣。用实力“圈粉”,才能撑起中国品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