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亲历

这里有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

闪闪的“金星”

  它,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绕山转、山水相映的田园美景,让人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之中。

  它,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小村庄:一棵和绿水青山相伴成长、挺立了千年之久的古银杏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见证了一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老村落由衰而兴的动人故事。

  它,就是位于钱江源头的开化县金星村。

  “我想象中的农村不是这样的”

  岁末年初,我们驱车从衢州出发,到开化县城之后,车子从205国道上行驶了20多分钟后左转,便到了这个小村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公园立着的一块大石,上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环顾后发现,村口的公园虽小,但却设计得十分精致,石头假山与树木灌丛相得益彰。横在公园假山上的“金星”二字提醒我们,金星村到了。

  金星村村支书郑初一,远远走来便伸出一双大手:“欢迎欢迎,我先带你们去村子里转转吧。”

  入村口的一条马路上,两旁挂满了红灯笼,枝繁叶茂的香樟树遮住了天空。“这是香樟大道,进村来的第一条道路,一定要让人赏心悦目。”郑初一介绍。

  郑初一一边走,一边和我们回忆起村子里一路的发展与变化,“20年前,当这条5.5米宽、450米长的马路竣工时,村里甚至有人嘲讽道‘我们村是要买飞机了’,言下之意就是,把2米的道路拓宽成5米多,没有意义,浪费农田。”

  而现在,每天都有车流穿过香樟大道,把游客带到金星村。如今,九成以上的村民从事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全村劳动力的比例从三分之一减少到不到七分之一,金星村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06年的6千元达到了如今的3万元以上。

  再往里走,每家每户白墙黛瓦的楼房和宽敞整洁的院子,院墙边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植株,好像也在帮主人招呼着过往的客人,让我们走进去做客。很快,我们来到了居住的心渡民宿,推开厚重的木门,假山修竹、潺潺流水,好一个悠闲静谧处!

  “这里原来是一幢只有两个老人居住的老旧农房,茶室是由牲口圈变来的,隔壁的咖啡厅一年前还是堆满杂物的柴房。”民宿的管家燕子,是开化县城人,她一边在临河的玻璃屋中给我们泡好茶,一边笑着说,“20年前我来过一次金星,周围都是低矮的土房,那时候我想我应该不会再来了,没想到现在却扎根在了这里。”

  郑初一接过话头说,几十年前,金星村交通不便、山多地少、经济落后,“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一双雨鞋穿四季”,动物粪便、露天厕所、垃圾池随处可见。村民挖山、砍树,将污水排入马金溪。原本茂密的山林在刀斧之下日渐荒芜,马金溪也越来越浑浊。村民们要造房子,一车一车的土从银杏根部被挖走;村民需要柴火,裸露的银杏枯根正是烧火的好原料……“我父亲那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每家每户只想多砍几棵树、多养几头牲口,谁会在乎山秃了会怎么样、粪便污水排到河里会怎么样。”

  这样的金星村,除了自己村里人,谁又愿意再来第二次呢?

  从“卖山林”到“卖生态”

  幸运的是,金星村村民在一次“抢救古树”的行动中,看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千年银杏和金星古村由此重焕生机。

  我们在郑初一的带领下,来到了这棵传奇般的古银杏树下。春寒料峭,它早已落完了满树的金黄,只有枝丫偶尔随风轻摇着,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美丽的故事。

  “那是2006年8月16日,习近平同志到村里考察新农村建设。”郑初一回忆说,考察途中,习近平看到村里一棵千年树龄的银杏树,根部泥土很多被挖掉,根系裸露在外,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和我们说,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贵,不能让它死掉。保护古树,就是保护村庄。”很快,大家培土浇水,展开了一场抢救银杏树的行动。10多年过去,这棵巍然挺立的银杏树,已经成了金星村最亮丽的风景,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正是在保护古树的过程中,我们慢慢懂得,不仅要保护好古树,更要把这片绿水青山保护好,保护好生态就是改善民生。”郑初一说。

  村里首先推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村集体的近万亩山林分给各家各户,村民护绿种绿、保护山林的热情高涨。之后,又接连展开了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五水共治……2017年起,金星村重点抓起了清洁工程,实行垃圾分类,配置专职保洁员,推行“垃圾不落地”“垃圾无害化处理”。村民们还自发组成河道保洁队,每天巡河捡拾垃圾。

  山还是那片山,但林木更加葱茏,全村森林覆盖率高达98%,常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在98%以上;水还是那片水,但臭气熏天、颜色浑浊的马金溪不见了,原来杂草丛生的江边成了美丽的公园……良好的生态和全新的村容,让金星村有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底气。

  山雨过后,空气愈加清新,一阵茶香突然撞进了我们的鼻腔。原来是郑初一给我们泡好了开化龙顶。“真香呀!”我们连连赞叹。

  “生态环境好了以后,我们村的茶树长在青山间,用清泉水浇灌,出产的龙顶茶叶品质当然好。”郑初一自豪地说。二十年间,从最初的两三户到如今的三百多户,金星村98%以上的农户都种起了茶。茶园也扩大到1000余亩,仅名茶一项全村每年增收500多万元,茶园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聚宝盆”。

  这之后的2016年,金星村的第一家民宿也开张了。“深渡一号”民宿主人徐卫团爽朗地告诉我们:“我们村生态环境那么好,开民宿肯定好。”一人的成功试水,让其他村民动了心思,齐齐追赶起“美丽经济”,全村至今已有18家民宿。

  从“卖山林”到“卖生态”,从“种种砍砍”到“走走看看”,金星村的“两山”之路越走越宽。郑初一指着被风吹拂的河面,兴奋地对我们说:“这一千亩的河面就要进行招商,新的一年里,村里还要打造更多的高端民宿,建起新的田园综合体,全村人的‘生态饭’会越吃越香。”

  村民齐心走,路越来越宽

  走在金星村,还有两件事情让我们印象深刻。

  第一件,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金星村前后连郑初一一起,才总共经历了三任村支书。1994年,34岁的郑初一当选为金星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今天。

  第二件,是我们在村里看到的一张泛黄的道路规划图。“这是1977年老支书带领班子规划的乡村道路图,请一位小学老师手绘的。”郑初一说着又拿出另两张图,一张是他1997年手绘的道路规划图,另一张是2017年金星村庄主干道浇筑完成之后的样子。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两幅规划图年代虽然相隔久远,但成排成行的住宅房、五纵四横的村庄道路以及大片用来发展的空地规划竟然惊人地相似。

  “从第一任村支书开始,我们的村干部从来不插手村里的任何工程,公平公正地处理每一位村民的事情,村民才信任我们。”郑初一说。逢年过节,每一任村支书都会带领村两委班子对困难家庭、军人家庭、老党员等特殊群体进行慰问,70年来从未间断。

  早晨7时多,我们正吃着早饭聊着天,郑初一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开化茗游居综合服务公司董事长陈建军打来电话,询问民宿提升改造有没有什么补助政策,该怎么对接。

  “村里人最早4点多就起床了,村民有事情是等不及的,想什么时候找你就什么时候打电话。”郑初一笑笑说,“村里的人都知道我的号码。”

  挂下电话,郑初一赶紧带着我们来到村文化礼堂,仔仔细细回答完了陈建军的问题。

  “说来真是难为情,我们把村干部从这里赶出去,把它改成了自己的办公室。”陈建军看见我们连忙笑道。文化礼堂的二楼本是村干部的办公场所,为了发展村里民宿旅游业,他们特意把村两委办公室转移到不远处的老茶厂房子里去了。

  走出文化礼堂,面前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我们碰到正在散步的毛家坎村原村支书王仁善。“我们称它为‘同心路’,路那边就是毛家坎村。”王仁善向我们介绍。2010年,毛家坎行政村并入金星,成为金星的一个自然村。毛家坎是个移民村,合并后两村的村务、财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并到一起。

  如何让金星成为一个完整和谐的行政村,郑初一动起了脑筋。郑初一召集毛家坎村原村两委班子和几位党员,“两村并一村矛盾会有很多,我们党员要齐心协力,一起做工作。”郑初一现在说来云淡风轻,但当时,他们每家每户走访谈心,有些难沟通的农户前后上门几十次甚至上百次。

  渐渐地,心齐了、气顺了,两村的人越走越近,走出了一条心。“现在,我们每天都会在这同心路上散步。”王仁善笑道。

  天色渐晚,我们再次回到了香樟大道上,和郑初一他们挥手道别。抬眼望去,马路两边的红灯笼已渐次亮起,村里的路灯和村民家里的灯光,也一起亮了起来。璀璨的灯火下,金星村更显得闪闪发光,别有一番韵味。


浙江日报 亲历 00009 闪闪的“金星” 2019-02-27 浙江日报2019-02-2700016;9218569 2 2019年02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