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江北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主打“融”字诀

步行10分钟,就有“体育+”

  今天,你运动了吗?这已经是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话题。但在许多地方,健身去哪儿,仍是一个难题。

  作为较早提出“体育+”理念的地区,宁波市江北区率先探索,将“体育+”扩展到全区,与区域内山水、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以及商业、产业等经济资源结合起来,实施“体育+公园”、“体育+山水”、“体育+绿地”、“体育+商业”、“体育+产业”等融合型发展模式,使体育成为其重要标签。

  目前,江北已经形成城区10分钟健身圈,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47.7%。同时,江北还试水基层“体育管家”机制,以期破解基层体育骨干队伍薄弱的难题。

  见缝插针 处处可运动

  江北区槐树路浮石小区的拆迁地块,如今已是两片广阔的绿茵场。江北区体育局体育科科长刘兴旺告诉记者,这些空地现在被用来打造运动休闲场所,变“废”为宝。投资2000万元在拆迁储备地块上建设的宁波首家“洛克体育公园”,建成后,这里将成为宁波球迷们的又一打卡点。

  在江北,大多数公园都和体育有关。无论是日湖还是新三江口的慢跑道,总能看到不少年轻人在运动。

  旺盛的运动需求与紧张的体育场地之间有矛盾,而这正是江北“体育+”的着力点:通过推行“体育+公园”、“体育+绿地”模式,倡导在公园、绿地里建设体育设施,提供运动场地。

  滨江休闲体育公园、洪塘体育文化公园、双古渡公园、绿岛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共运动空间在江北相继涌现,公园内同步配套了标准灯光篮球场、笼式足球场、健身步道、骑行道等体育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周边居民。

  丰富的山水资源,是江北体育场地建设的另一扩展方向。全长80公里的北山休闲游步道,将体育融入历史人文和绿水青山;全长36公里的姚江干堤绿道,以及全长27公里的五湖片骑行道,都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目前,江北还在慈城镇云湖规划建设高标准山地自行车公园,结合民宿与亲子游乐,打造山村休闲健身基地。

  据悉,过去3年,江北已建成或即将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约有20个。截至去年底,该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6平方米,已经超过宁波“十三五”末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的目标。在江北城区,步行10分钟的路程之内,就能找到你想要的体育设施。

  巧妙拼接 边逛边运动

  10分钟健身圈并非一蹴而就。长期以来,江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如何补齐体育场地设施这块“短板”?为此,江北连续出台了多个文件。2016年出台《江北区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出台《江北区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8年出台《健康江北2030行动纲要》。这些文件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发展。在指导性的意见之外,江北还提出了许多刚性要求。比如,《健康江北2030行动纲要》规定必须以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明确将体育场地设施作为强制性指标,纳入土地出让、住宅开发设计、配套验收环节。

  在江北城区,如果仅靠体育部门的力量建设体育场馆、场地和设施,不仅资金投入巨大,而且涉及发改、规划、建设、城管等部门,协调工作多、审批手续繁、建设周期长。江北探索了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建设模式,就是在规划、建设的时候,体育部门提前介入,根据周边环境和群众需求,将体育设施、体育元素融入建设。

  2016年,总投资4亿元的江北滨江体育公园启动建设,是该区投资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之一。江北区体育局主动对接建设、规划、城管等部门,提出了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要求。江北区政府召开协调会,修改了图纸、增加了投资、延长了工期。如今,沿着滨江体育公园约2.4公里长的健身步道,分布着7个篮球场、两个笼式足球场、4个气排球场和1个门球场。

  尝到“甜头”后,江北拓展思路,充分发挥“体育+”的撬动作用,开拓出“体育+商业”“体育+产业”等新模式。

  江北引进国内体育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了中体Sports城、迪卡侬主题公园等一批人气体育项目。其中,中体Sports城作为“体育+商业”综合体,室内设有标准恒温游泳池、健身俱乐部、标准篮球场、多功能球场,室外有开放型全民体育公园,正式投用后,七成体育游玩项目将免费开放。

  体育与产业的化学反应迅速而强烈。2018年底,规划用地130公顷的宁波奥体中心基本建成,设施包括体育馆、游泳馆、射击射箭运动中心、足球基地、篮球基地和体育公园,预计将在今年投入使用,既可承办国内、国际各级单项赛事,又可满足群众多样性的运动需求。

  体育管家 来助你运动

  江北通过群众自治管理推进群众体育运动发展,在慈城镇试点“体育管家”模式。前不久,慈城镇的体育场地迎来三位“管家”,他们的工作是做好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尽可能地组织和丰富周边群众的体育健身运动。

  60多岁的徐安昌是江北区武术协会副会长和慈城太极文化研究会会长。“我这个‘体育管家’,是场地器材管家,还要组织活动,让大家参加体育锻炼。”徐安昌说,要当好“体育管家”也不容易,除了管理场地器材,他还要做到“五清”:责任清单、健身知识、健身人群、场地器材、活动组织都要清楚。

  探索试点“体育管家”模式,是为了让体育设施更好地服务百姓,促进体育组织发展,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体育管家的设立,就是想探索实现‘群众的组织群众干,群众的活动自己办,群众的矛盾内部谈,群众的设施合力管’。”刘兴旺说。

  “体育管家”如何选择?主要看应征者是否有时间、有精力,有爱好体育的热情;能否管理好片区的体育设施,组织好体育活动。

  据介绍,“体育管家”共设五个星级,面向各社区公开招募,上岗前组织管理知识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并给予一定报酬。在慈城试点的基础上,“体育管家”模式今后还将在全区推广。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步行10分钟,就有“体育+” 2019-02-26 9442743 2 2019年0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