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多做“微改造”

  “城市更新”的概念来源于美国1954年的《住宅法法案》,指的是对都市中的贫民窟、颓废区进行的住宅改造行动。后来,这一概念扩展到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城中村,体现了城市化进程中最突出、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是城市更新的主战场。湖州更是用15个月时间,完成320个城中村改造,速度快、规模大,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告别城中村的设区市。

  在此过程中,湖州针对土地利用效益较低、发展质量不高、创新要素集聚不足等问题,将城市更新作为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成片连片城中村改造,从而加快居民生活改善、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形象提升。

  但之后,如何丰富更新改造的内涵,如何延续城中村居民生活记忆,如何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的个性与品位,仍有一篇大文章要做。

  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筑学家吴良镛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理论,提倡以一种更有温度的模式,对城市进行“有机化”更新、“针灸式”激活、“内涵式”提升。2018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从速度型城市建设转变成质量型城市建设。

  我们不妨下一些“绣花”功夫,多做一些“微改造”,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居民参与等作用,重新梳理原本的城中村肌理,积极融入现代生活理念、生活元素,激活还未改造区域的活力,让其在居住空间、管理秩序、经济发展、文化心理、基础设施等与现代化社区全面融合,从而激发城市中最多样的特色文化。

  该快的要快,该慢的得慢,这让我们的城市更有生命力。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多做“微改造” 2019-02-25 9499049 2 2019年02月25日 星期一